寓创新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王春刚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要使学生“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一句话,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中,我们应该高举起创新教育的旗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创造性人才,即是具有较好的创造力的人才。关于创造力,是指为实现一定目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中学阶段进行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
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内容,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要求、心理需要和思维发展特点。
启发学生逆向思考 我们的思维常常是顺向思考,按问题的发生、发展、结局等顺次进行,这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变换思路,不要困于常规,换个角度想一想,从它的反面、对立面思考,常常会出现一番新的天地,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比如:我们从“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等故事中概括出狐狸是狡诈者的象征。但有的学生却认为这是聪明机智、善于应变。这种打破常规的思考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诸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见异思迁”、“近墨者黑”、“这山望着那山高”以及谦虚、骄傲等等问题,换下角度就是个新见解。适当进行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不被常规思维禁锢住,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学生独特评价的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创造性。但需要注意不能让学生进入诡辩的误区。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所谓质疑,就是让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训练学生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小疑则小得,大疑则大得,不疑则不得。”瓦特有疑于水蒸汽顶动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牛顿有疑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则是很好的例证。在这方面,特级教师宁鸿彬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开学之初他就向学生提出“三不三欢迎三允许”,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