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家之言 成志伟
读过一篇作文教学论文,文章指出了传统作文教学“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模式极易走入五大怪圈,即训练的模式化,指导的模式化,语言的“他化”,情感的“荒漠化”,思维思想的模式化。我想就此谈一谈我个人对作文教学的看法。
一. 作文评估方式要灵活多变。
作文评估方式如今已是五花八门:传统式教师批改(仍然是最主要的评估方式);学生互批互改;以面谈代替文批;教师“下水作文”等等。姑举三例略做剖析。
首先看学生互批互改,此种模式典范首推东北魏书生先生。我们得承认,学生改得很细致,眉批评语都不少,但最大的问题还是他们在写作中常犯的大毛病:或对作文的中心主题模糊不清,或对作文的选材、立意、构思的艺术匠心评改不到位,并且大多数仅仅是挑挑错别字,划划优美句子而已。学生的批改兴趣尽管很高,但缺乏对本次作文训练共性问题的认识,实际训练的收效不大,还是要有教师的讲评才起作用,很费时费力。
再看教师“下水作文”。在各类语文教研书里均可发现此类不尽科学的提法。笔者也曾尝试过一二次,也曾当众“自得”地读给学生听,并自析自评。排除本人的写作水平有限因素之外,我发现,我的“下水作文”实际上是“作文下水”!远不如写作优秀的学生写的好!——相信有这种自知之明的语文教师也不止我一人。那么,教师的“范文”又“范”在哪呢?!这里必须明确一个问题:评论家与作家是两回事。我认为,教师在中学作文教学舞台上最好的角色应该是评论家而不是作家。“眼高手低”对于作家来说可能是致命伤,但对评论家来说,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伤疤。话说回来,即使教师的作文真正好,用自己的文章去与学生的作文“比美”,不说“倚老卖老”也算是抹杀了作文优秀学生的光芒了吧。再有,我总觉得语文教师也够不容易了,有那么多正事要做不算,单单“多读书”这一条分内的额外要求就能把所有语文教师牢牢的泡在书海里!哪有时间来写一篇标准的范文呢?那些在课堂上与学生“同步完成”作文的教师,恐怕早忘了自己是课堂上的教学组织者,以致学生抄袭、卡壳、或干脆在玩也不闻不问。
再次,以面批代替文批,笔者也曾试过一次。在一学期作文训练全部结束迎接期终考试时,我曾对两个班的近50名作文“问题学生”逐一进行作文面批。具体就是结合本学期该生的八篇作文,对他(她)的作文现状进行分析指导,每人5——15分钟不等,
个别学生甚至要三五十分钟。针对性的确有,但解决办法说来说去无非是些“要多读书”、“要多写随笔日记”、“要多观察生活”等语文教师的大众套话而已。至于学生听后真正收获多少就不得而知了。问题是,如果每一次作文评估都这样先批改后谈话,恐怕学生都没时间来听你“刮噪”吧。
基于对以上三种(当然远不止这些)时下流行的作文评估模式的分析,我认为,作文评估不要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套路。传统的作文评估模式:批改(个性)——讲评(共性)好就好在能发现所有学生在本次作文训练中的共性问题。比如中心、立意、选材等大问题的处理,都很有针对性,学生能够在最大的层面上提升自己的写作不足。然而,时间长了,一个套路下去必然引起学生的接受倦殆,正如阅读教学不能总用一种模式一样。由此,我的看法是,作文评估模式要灵活多样。各种作文评估的方式都可拿来我用。黑格尔不是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吗?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不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吗?教育家巴班斯基不也说“我们对各种教学法性能的研究,可以又一次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地结合使用各种方法。”如果我们每学期有8——12次作文训练的话,完全可以选1——2次让学生自由批改,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白评分的标准,阅卷的口味、心理等诸多非写作水平因素对作文分数的影响;完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