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两个课时,有学案和练习,约6510个字。
十七、范进中举
制作人:李远
学生姓名:家长签字:
学习目标:
1、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理解范进和胡屠户形象的前后对比。
2、品味本文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
3、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学习难点: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导学
【课前搜集】请你搜集有关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的相关资料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
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有《文木山房集》。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封建科举制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生,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八股文,测试的主要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里选取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八股文规定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这种文章在当时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所以当时的人们一心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自主学习】
1、请你做好这次预习:
星宿(xiù )斋公(zhāi )醉醺醺(xūn )癞蛤蟆(lài )阎王(yán )紧攥(zuàn )带挈(qiè )腆(tiǎn )啐(cuì )嗑(hé )讳(huì )兀(wù )绾(wǎn )轩敞(chǎng )瘟(wēn )桑梓(zǐ )
2、自主积累:结合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脸面:面子,本文只一定的社会地位商酌:商量斟酌
兀自:只管尖嘴猴腮:形容人面部瘦削,相貌丑陋。
狗血喷头:形容骂的很凶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所能相比的
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导言】
1. 故事导入:乾隆下江南时按照惯例,大到官员,小到普通百姓都应到场迎送,可是当年却有一个人以种种借口推辞不去,而是在家优哉游哉。大家知道是谁这么傲慢,连当朝天子都不放在眼里吗?
2. 引出作者吴敬梓。简单介绍其生平资料及作品《儒林外史》,引出其中最有名的一篇《范进中举》。
【学习目标展示】
1、整体把握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了解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及变化的根源。
3、抓住精彩段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分析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相邻的人物形象。
【理解课文】
1 、在课前自读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梳理文章结构,了解故事情节。
《范进中举》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中举前和中举后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中举前范进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3——12段)写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及中举以后社会地位显著变化。
2、课文标题是“范进中举”,可以说“中举”是范进一生的转折点。中举前后他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判若两人。试着讲讲其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