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提问技巧”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邱淑萍
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课堂提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这就意味着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已。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通过阅读和思考,从而使学生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综观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还存在三个误区:
“黄河之水天上来”——大而不当: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问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
“柳絮池塘淡淡风”——小而琐碎: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问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真正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质流于形式,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具有思考性,要求所提的问题必须难度合适,即提出的问题必须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已知”和“未知”之间、“已学”和“未学”之间的连接,产生认知和思维中的矛盾。也就是说,质量高的问题应该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聚而不散:有人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提问好学生,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