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2610字。

  2012《金版新学案》(大纲版)高三一轮语文专题综合提升
  现代文阅读专题科学类阅读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中的礼与乐
  □ 刘士林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有“礼乐”即“夏”文明人,失“礼乐”则为“夷”野蛮人。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理想追求”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再次,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礼”与“乐”。《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借别。”引申地说,“礼”的功能在于划定秩序,“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没有“序”的人群是野蛮的、混乱的,而丧失“和”的社会则是僵化的、非人性的,只有这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既在“礼”的前提下“相敬”,又在“乐”的引导下“相亲”。从当代的视角看,城市文明的核心即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系统。在表面上,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它的各个方面,但从“人文学”等相关研究入手,如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由此可知,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的主体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前者用来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后者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礼”与“乐”、“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其和谐发展对于当代人十分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与规范,人口众多而拥挤的城市必然混乱不堪;而失去“乐”的疏导,则会直接影响到都市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生态。
  选自《光明日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其核心在于“礼”与“乐”。
  B.“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中西方不同的民族中都是高度一致的。
  C.“文明”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其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
  D.因为“文明”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
  A.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
  城市。
  B.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
  C.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
  D.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代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应当予以废弃。
  B.“礼”与“乐”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两者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相敬”“相亲”。
  C.“城市的善”主要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城市的美”,主要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两者分属“美学”“伦理学”范畴。
  D.尽管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研究城市人文精神,却只能从“人文学”的研究入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然而,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赅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
  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艰苦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位和美感世界。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着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遍价值。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20世纪老上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