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040字。
议论文“一材多用”学案
兖州六中 柳凤霞
【学习目标】
1. 初步掌握一材多用的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2. 通过练习、讲评、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习重难点】
如何架建“一材多用”的桥梁,让观点和例子巧妙地结合起来。
【学习过程】
一、 范例展示
[素材]苏轼原本为文坛巨擘欧阳修的得意门生,更是被仁宗皇帝所特别器重的未来宰相,身世显赫,备受世人敬爱,但是因为与朝中大员政见不合,乌台诗案,他被迫沦为囚中的一名罪臣,虽然死里逃生,但却不得不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漂泊动荡的贬谪生涯:从黄州,到杭州,从密州,到湖州,到惠州,甚至还到过海南。在他被贬谪的多年岁月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怨天尤人、悲观消沉的苏轼。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他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主持兴修水利工程,奖励发展农业纺织,我们处处都可以看见他忙忙碌碌的身影,苏轼终于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与尊敬。
以苏轼被贬的材料为素材,分别以“走出圈子”、“安于位置,创造价值”、“不敢忘记”为话题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示例一 话题: 不敢忘记
东坡不敢忘记肩上的责任,因为投身报国,为民请命是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因此,即使是流放到黄州,他也能忘却贬谪之痛,心系百姓,造福于民。为此,他成立了救儿会,捐出节衣缩食的钱物,帮助贫穷的百姓脱离困境。人民因此感激他,纪念他,铭记他的大恩大德。如果东坡的眼中没有百姓的温饱,心中只有他的前途命运,那么,他就可能只会沉浸于个人的伤痛之中,也就不可能胸怀天下,得到人民的拥护了。正是因为东坡不敢忘记肩上的责任,牢记着要为百姓造福,才赢得了后人的尊重和爱戴,美名扬天下。
示例二 话题: 安于位置,创造价值
上天给苏轼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昔日的朝廷重臣,转眼便成了阶下囚,之后又流放到了黄州这穷乡僻壤,苏轼的人生位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造化的弄人,乐观的苏子坦然相对。他认为 “既来之,则安之”,与其悲苦万分,以泪洗脸,不如安于现在的位置,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东方不亮西方亮”。心中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苏轼忘记了贬谪之痛,潜心于诗文的创作,“两赋一词”等横空出世,轰动了当时的北宋文坛,苏轼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示例三 话题: 走出圈子
经历了乌台诗案,继而被流放到黄州一个偏僻荒凉之处,苏轼陷入了痛苦的
圈子,不能自拔。此时,庄子弃相不做的选择提醒了苏轼,他开始换个眼光看世界。于是,一切豁然开朗。“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面对人生的风雨,苏子吟诵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笑看人生风云,因着乐观,因着豁达,苏轼潇洒地走出了个人痛苦的圈子,走出了官场黑暗的圈子。如果苏轼只是沉浸在贬谪的痛苦之中,不能走出痛苦的圈子,那么,他还能够潜心于诗文的创作,还能写下“两赋一词”等千古佳作,成为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吗?
二、 方法总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