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人”为中心,突出语言实践,优化教学全程
——莱州五中语文“二二二”课型创新综述述
杜钦信
自九八年以来,我校语文学科确立了以“立人”为中心、以优化教学全程为原则、以突出语言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制定了以阅读教改为契机、以课堂教改为重点、以分层次教学为抓手、以活动课程为辅助的整体教改思路,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 全面启动语文创新学习工程,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集中进行了以大量读写为主的“二二二”课程改革实验, 已初见成效。
一、直面现实,以“立人”为中心,建立现代语文教育观。
综观语文教学的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1、天地狭窄的语文环境。我校地处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还相当落后, 绝大多数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语文能力训练的环境——无论是家庭中还是社会上。比较平乏的家庭生活用语,能听懂意思但不够规范的交际语言。这样的环境,势必会制约学生深层次能力的发展。
2、效益偏低的课堂教学。我校是个年轻的省规范化学校,建校八年来,虽然语文成绩一直居莱州市乃至烟台市的前列,也曾因创建“专题知识协作教学"模式而蜚声一时,但是,当时模式的构建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语文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在考场上的解题技巧和能力的培养。虽然每个教师都非常珍惜课堂的分分秒秒,去获取“教学效果”的最大值,但是不少语文课形式单调、内容乏味,课堂效率极低。
3、功利主义的学习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训积淀在国民的心中,饱受经济文化普遍落后之苦的农民,绝大多数对此依然奉若神明,并以此为教子(女)箴言;子女也以“光宗耀祖”为己任,拼命读死书、死读书,以求出人头地,鲜有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真理追求和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情操。
因此,把中学语文教育理解为正式课堂教学以传播知识、机械解题演练以培养应试能力,考取高分以做“人上人”是十分片狭的观点。其实,语文教育还有一种隐形的潜在课程存在,那就是以无数篇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的宏篇华章、宽泛的社会生活实践,陶冶学生的情操;以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最终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