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小议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宁波市第七中学 李 刚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的教育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变革,即越来越关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关注诸如学生想不想学习,能不能学习,会不会学习等问题,把学生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重新审视我们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从而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一切的教育教学改革,无论形式如何,如果脱离了“学生”这一主体,改革将是毫无价值可言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将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也好,语文实践能力也好,其中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即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素养和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学习能力中的自学能力更是关键的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使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是大势所趋,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贯彻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
对于课堂教学的转变来说,艰难的起步是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观念又始终是先导,是一种全新方法得以萌芽并发展成熟的必不可少的土壤。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往往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出于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上课时,对知识的传授尽力做到面面俱到,从作者写作背景的介绍,到课文词句结构的分析,再到写作特色的归纳总结,细致入微,惟恐有遗漏,我们教师一直以为他们讲到的内容,学生总该可以吸收,并转变为自己的知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观念不可取,也不合理。首先,探索科学的奥秘,不是几代人所能完成的,是整个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人类对世界乃至宇宙的了解和认识仅仅是冰山一角,而教师所能传授的知识更是微乎其微;其次,许多知识学生已经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获得,不必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