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40字。
《像山那样思考》“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师版》2011年第9期 作者:郑逸农 字数:3147
【课文出处】苏教版高中必修一
【设计说明】“非指示性”名称源于对我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学的反拨,又是对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反拨,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截取中点,对两者名称进行反拨性整合,取出新的名称:“非指示性”。
“非指示性”是教育理念,也是理念引领下的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策略。其教育理念是“把人当做人”,即把学生当做平等的、独立的、能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的积极的生命,其核心是“自主成长”。其教学实践和教学策略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成长。
“非指示性”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一个理念、两个意识、三个原则、四个要求。“一个理念”即自主成长的理念,教师的任何教学行为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成长。因此教学中采取“二不”、“四自”准则:“二不”即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自主探究问题答案;前者强调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后者强调问题答案的自主性和理解多元性。“四自”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二不”、“四自”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中,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让自己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得到增强和提高,更好地走向自主成长。“两个意识”指学生意识和学科意识。学生意识是指教师对学生生命的自觉关注,关注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现状,关注他们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学习差异、学习权利及学习效果。学科意识是指教师对学科特点的自觉关注,关注学科的性质、学科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及学习效果。“三个原则”是学生意识的具体体现,第一,在教学程序上“先生后师”,任何教学环节都先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学起来,有了学习心得和基本体验后教师才教,以教促学;第二,在教学对象上“面向全体”,遵循“三个尊重”的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