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案
授课时间:2004年2月17日 授课班级:高二(5)(8)
浙江丽水师专附属高中 汤蓓蕾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药》的写作背景,理解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
2、 分析小说的情节和线索,掌握小说以明暗两线结构内容、组织推动情节的方式,并理解这种结构方式在表述内容、突出主题上的积极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学习以人物的言行、心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手法;
4、 辨析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以及表现主题的作用,理解小说结尾的含义。
5、 理解本文人物的典型意义,通过人物认识作品深刻而重大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以明线和暗线、环境描写为人物和主题服务。
2、难点: 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设想
《药》是鲁迅的代表作,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虽然学生以前接触过鲁迅的作品,但对于鲁迅的作品学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因此教学中应本着以下设想:
1、 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鲁迅的创作意图以及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2、 利用课前预习提示,课上分析讨论,课后练习反馈相结合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
3、 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双线结构,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几种常用方法。
4、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比如,小说情节的交织物——人血馒头、交织的人物——康大叔,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典型人物的性格分析等,要“点”;而夏瑜作为革命者的可敬及作为失败者的可悲、小说结尾处的“曲笔”等,要“拨”。
“点拨法”讲究中教学过程中寻找一个合理的“突破点”,也就是教法上的“引爆点、窥豹点、释疑点和传技点”。为此,我选取了让学生当堂表演课本剧“茶馆谈药”一幕作为本课教学的“引爆点”,从而激活了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热情与兴趣,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请同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蹩bié(脚腕或手腕扭伤) 悉卒xīsū(拟声词,轻微的拆裂或摩擦声)
胛jiá(胛骨) 攫jué(抓) 拗ǎo(用手折断) shàn(同讪,难为情的样子) 冢zhǒng(坟墓) 瘐yǔ(在狱中受刑,饥寒、疾病而死) 竦sǒng(同悚,惊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