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40字。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文学史中的经典篇目,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这首诗意境优美动人。徐志摩敏锐地抓住了“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夕阳把柳树染成金黄色,又将其艳丽的树影投于康河中;软泥上的青荇,在柔波里轻轻招摇,这倩影就在目前又似在梦中,它引导着诗人对过往作更加浪漫的遐想:“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而,遐思却为现实的“离别”所警醒:景色依旧,人事全非,那些缠绵的理想,可望而不可及,寻梦寻来的是离别的忧伤和怅惘。
在艺术形式上,全诗分为七节,每节四行,诗行作有规律的错落排列,整齐而不板滞,活泼而又有度。这首诗不但有闻一多所提倡的建筑美,而且具有音乐美。全诗大体上每行三顿,每节一韵,随节转换,再加上采用复沓句式,不但朗读起来抑扬顿挫,而且声调回环往复,宛转流利,具有一种轻盈柔和的格调和动态的美感。非常适合表达作者“寻梦”的心情和“悄悄”的离别气氛。因此,上好这类课需要注意情感的体验,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不同于其它文本的特定的诗的感觉;让学生在自我的诵读中发现诗歌,发现自己,发现作者,读出作者那隐藏于文本后的情感信息。
二、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思路、方法:诵读板块,体验板块,发现板块。
(1)诵读板块。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而诵读诗歌是感知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闻一多先生指出诗歌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特点,要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就必须从整体上感知并把握诗歌。(2)体验板块。诵读是初步的感知,通过诵读只能说是知道了诗的大概,看到了诗的轮廓,要想进一步品味诗的细微精妙之处就需要在诵读的基础之上进行体验,体验出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感悟,进而品味诗歌的魅力。(3)发现板块。世界是奇妙的,而人生的乐趣就在于发现,经典的文本之所以传唱不衰,就在于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经典能够作出不同的诠释。如果缺少发现,那么诗歌就失去了独特体验的韵味与情怀。
三、课堂教学实录
情景导入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来到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从事英国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一年后眼看就要离开康桥了,在一个美丽的黄昏,诗人漫步在康河两岸,欣赏着眼前的秀丽景色,诗人留连忘返,依依不舍,用最真挚的感情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章。
初读交流
师:请同学们细心初读两遍,说说各自原初的体验或者说说读了本诗你最初的感受是怎样的?
先在小组内简单交流然后小组发言。
王璐君:一时间无法找到更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只是感觉很美。
郑升升:感觉那种意境很美,给人一种非常舒坦的、亲切的感觉,很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韩一心:本诗有一种意境美,向我们展示了康桥的优美风光,令人神往,前后两段很经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黄宣:用平平凡凡的诗句组成一首让人羡慕让人陶醉的诗,读书完后似乎康桥的画面就在眼前。
黄琦:我觉得作者像一片羽毛在康河里飘荡,对身边的景物发出奇妙的想像,有一种很轻柔的感觉。
周风娟:读了再别康桥仿佛回到了初三毕业晚会上,那种依恋的感觉油然而生,让人眼里不觉噙满了泪水。
汪琪:全诗很美的,给人营造了一个恬静的安详的又带着阳光的伤感。
生成个人主题
师:大家带着独特感受对诗进行了理解,这些理解是从你的心里流淌出来的心灵清泉,我要求再读一遍诗,边读边想,本文对你来说,最想学习的是什么?请写下一两个学习主题,形成属于你自己的学习目标,好吗?形成后可以坚持,也可以调整,要确定下来。
(综合学生的交流情况,大致集中在“语言,情感。意境、构思”几个方面)
研究性阅读与交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