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40字。

  《将进酒》课堂实录
  【时间】:2009年5月5日下午第一节课
  【地点】:高二(5)班教室
  【教学设想】:
  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诗歌教学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在此之前,古代诗歌欣赏已经学习了“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和“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两个单元,学生了解了这两种诗歌欣赏的方法。在次基础之上,学习并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来欣赏中国古代诗歌。
  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在诵读教学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这一课的诵读任务完成好了,才能对后面的诗歌诵读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只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所以,我的设计是:紧紧抓住“诵读“这一中国古代传统的诗歌欣赏方法,通过以读带讲,以讲促读,使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揣摩诗歌的意韵,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欣赏方法。
  2、体会本诗在豪放激昂的外表下,内藏忧愤愁闷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我们先回顾一下前两章诗歌欣赏的内容。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
  生:“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师:很好。所谓“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就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揣测作者的本意,并且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经历等来体会他的情感世界。那么,第二单元呢?
  生:“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师:很好。所谓“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就是我们在欣赏古代诗歌时,要把自己置身到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当中去,借助诗歌的意象来品味诗歌的美。那么,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诗歌欣赏的方法:“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首先要弄清楚这两个概念。所谓“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歌语言的节奏、用韵等特点来把握诗歌的神韵和气势。所谓“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朗读来细心揣摩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体味诗中蕴涵的情感。下面我们以杜甫的《蜀相》为例。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先看节拍。我们知道七言古诗内部一般是两种节拍划分。一是“二二二一”,比如“丞相/祠堂/何处/寻”;一是“二二一二”,比如“映阶/碧草/自/春色”。节拍与节拍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不能读得太紧。
  (教师示范朗读两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