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长亭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方建明
点评:卜廷才
师:《西厢记》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而且也有非常高的语言艺术。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和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融会百家,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文采,就是语言华丽秀美,有极强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本文的语言。为了突出重点,我们选择〔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这四支曲子来欣赏。请大家自由朗读这四支曲子,体会一下语言的文采。
(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
师:同学们觉得语言的“文采”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感觉很优美。
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运用了不少古代诗词。
【点评:自由朗读以显示个性化解读,同时可创设课堂氛围,又为后面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制造话“源”。四首曲同时读,使学生对本文语言有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和认识。这初步感知推开了欣赏王实甫语言艺术之门。】
师:你们的感受很准确,但还只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要真正地理解,还必须沉到具体内容中去。我们先一起来欣赏〔端正好〕。关于〔端正好〕,前人对其评价甚高。
(投影展示: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构思甚苦,思渴,扑地而死。——梁廷楠《曲话》)
师:如何来理解前人的评价呢?
(学生陷入沉思)
师:这里的评价涉及两个方面——
生:用词。
生:构思。
师:对,〔端正好〕中哪一个词语用得好呢?
生:“西风紧”的“紧”,我觉得一个“紧”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秋风一阵紧似一阵的特点。
生:我觉得“染”字用得好。它不仅写出了景物色彩的突然变化,而且令这种变化带上了剧中人物的哀怨 生: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