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880个字。
第一课: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3、情感目标: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诗中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教学难点:这首诗所体现的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探究为主,引导为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课前查阅有关材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见练习册)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崖(yá)岷(mín)
二、教学过程:
1、情境渲染(听歌《七律长征》)
2、文体常识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厌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3、相关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该诗最早收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复备记录
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一书。后经作者同意,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4、整体感知,并掌握朗读停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5、识记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崖(yá)岷(mín)
6、诗的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第二课《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3、情感目标: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2、教学难点:体会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的作用。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利用录音机等多媒体。
2、教学方法:反复朗读与自主探究为主,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四渡赤水出奇兵》
重点难点
1. 了解有关萧华的文学常识和《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
2. 了解长征和四渡赤水的历史知识。
3. 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 简介作者。
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65年,他抱病写作完成了12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组歌》的有关情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