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实施自主教育,培养思维的多维性和创造性
      刘璆双
  自主教育是着眼于当前的终身化教育、发展型人才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教育新课题,它要求我们在民主化的教育体势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力、习惯,从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受教育者的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自主教育就是充分调动师生两者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动教,学生主动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它是双边的活动,不可能只有一方面的主动,教师应充分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当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其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那么学习是很难见成效的,因此我们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果我们忽视了让学生主动的发展,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就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尤其是语文这一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要特别重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要让学生们主动的得到发展。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自主教育呢?几年来,笔者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下面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满足学生的主体“参与心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青春期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和稳定的自我表现能力。其具体表现有三:
第一、他们精力充沛,热情奔放,有很强的求知欲。
第二、他们对新事物极感兴趣,富有好奇心。
第三、他们富于幻想,不肯盲从,喜欢亲自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总之,他们力求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学习的主人。这种愿望一旦实现,心理上就能得到极大的满足,进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以求下一次成为更好的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学习知识的主人,更出色的自我表现。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他们的创造潜能犹如埋藏在深山大海的座座金山,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调动主体参与,全员参加,才能在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想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的寻求知识、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实现自我学习的目标。就必须满足学生的主体“参与心理”。对所有经过努力能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教师要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大胆的让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发展进行创新,最终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要硬灌,必须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充分酝酿讨论之后,方能达到共识。这样,才能作用于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并呈网络式辐射型发光。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能只是教师一个人发光,教师所发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