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730字。

  苏教版必修2第三专题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东省北镇中学 高胜军
  高手支招之一 ——阅读方略
  阅读有目的
  △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读前要热身
  乌台诗案与绝命诗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章敦、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       11—1        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轼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交给狱卒,托其转交给弟弟苏辙。
  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后来诗篇到了神宗皇帝手中。宋神宗早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他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使神宗把苏轼贬谪到黄州,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了七年。苏轼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苏轼的这种思想在我们将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否有所体现呢?
  知识应储备
  ●作者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他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并称“三苏”。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      
  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11—2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