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10字。
聚焦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头戏之一,所占分值仅次于作文,而从历年考试的结果看,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都比较好。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虑到选拔性考试的特点,体现了一定难度,得分率普遍偏低,很多考生答题时绞尽脑汁、下笔洋洋洒洒,可就是很难拿满分,有的甚至写了数百字却没有写到一个得分点。
为什么文学类文本一看就懂,却一答就错?为什么平时花了很多时间来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却难见实效?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究竟考什么,究竟以什么形式考,平时应该怎样有效复习,怎样有效答题等这些都必须加以认真研究。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重点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虽然强调的是“中外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但实际上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阅读量在1400字左右,而小小说越来越受青睐,且外国小说越来越多见。题型主要有三种,即选择题、简答题和表述题,简答题和表述题是主流题型,选择题已式微。从题量上看,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般4道题,分值一般在20分左右。
散文取材主要是两大类极为常见,一是带有哲理性或象征性的,一是纪实性的,质朴自然类的;小说取材也主要是两类,一是情节简单、故事性强的,一是带有散文化倾向的,有丰富意蕴的。由于命题的多元化,不少选文带有地域性,如2011年的湖南卷选的是徐志摩的散文《想飞》,明显带有湖湘底蕴,充满诗意,主旨外显。
命题重点一是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度不算很大,一般要求从原文中提取信息加以提炼作答;二是鉴赏探究题,需要具有较好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而探究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点题,分值大,开放性强,但开放并不意味着漫无边际,需要考生靠船下篙,自圆其说。命题都强调了综合性,需要考生看清题意,进行综合思考。如全国2卷考的是芳菲的散文《针挑土》,四道题分别是:“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考生解答每一道题都需整合能力,需有语境意识,需要阅读体验,而探究题的两问就更需要高屋建瓴、理清关系。小说的命题重点虽然不外于环境、情节和人物,但核心还在人物,如2011年安徽卷考的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阅读量比较大,所命制的四道题分别是: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对小说中画线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脉络”“形象”分别着眼于情节与人物,“语言”“描写”则关注的是赏析能力,探究题的综合性很强,需要有自己的“见解”。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量较大,命题特点有三点是很明显的,一是文体意识强,二是覆盖面广,三是能力要求高;而命题重点则也是三点,一是分析综合题的难度不大,鉴赏评价题的难度较大;二是探究题指向明确,视角特殊;三是重点语句隐含信息理解题侧重深与透的测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难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难点在哪?答题时的易致错点有哪些?感到难的原因何在?致错的根源在哪里?考生对这些问题大多感到很茫然。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测试重点是考生的能力素养和个性特长,需要考生具备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有准度与思考有深度及广度,答题时既需要尊重文本,能够进行深层次剖析,又需要个性化感悟、多元化解读和自主选择并有创意表达。考生在试场上所读文学类文本是十分专注的,也是非常谨慎的,唯恐有所遗漏,也基本能让文本由陌生引向熟悉,但令人不解的恰是答题前似乎很清醒状态,一旦进入具体的书面表达时就出现了盲点,就始终准不到简洁而清楚的表达方式。如2011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选的是宗璞的小说《“这是你的战争!”》,阅读量较为适中,所设的四道题分别是: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任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