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60字。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解读
上海市吴淞中学 林叶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经典作品不仅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更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因为“诗言志”,美妙的文字承载了诗人极为丰富的情感、意愿和思想。尤其当文人在人生落寞失意之时,其诗作更成为了展示灵魂的窗口。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样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的创作,李白突破了留别诗的一般程式,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的方式来构思全诗。围绕“梦游”的线索,先写入梦缘由,次写梦游过程,再写梦醒感慨。我们常说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可以在梦中实现;被现实压抑的情感,可以在梦中尽情宣泄。那么,李白究竟想借这一次的“梦游”实现怎样的愿望、宣泄怎样的情感呢?对于学生而言,若仅要就此作出解答并不存在太大的难度——只要找到文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卒章显志的语句,再套用一些惯用的说法如蔑视权贵、傲岸不屈、追求自由之类,估计也就八九不离十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品所营构的氛围意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感知诗人的情感取向、心绪意愿,与先哲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交流,并最终收获情感的升华、灵魂的超越、生命的成长。
对于本诗而言,想要经历一个完整的“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的还原性解读过程,梦境画面的还原赏析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梦境本是虚幻,在此却生动形象、丰富多变,可以分解为五幅具体的画面:月夜飞渡,清幽恬静;登临所见,雄奇壮美;熊咆龙吟,惊悚恐怖;洞天石开,奇幻绚丽;群仙降临,和乐融融。前两幅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最为之倾心的月、最愿意亲近的山水,可以感受到诗人登临之前的愉悦神往、登临之初的迷醉神荡;那么之后的三幅画面中所蕴含的情感、心理又该作何解读呢?
我们可以认为,诗人在惊异、惊骇中有所期盼,始终惊叹艳羡于瑰丽神异的神仙世界;也可以认为,由夜晚来临之时险象环生之景而生的悸动惊恐是一转折,之后的仙人聚会,诗人没有参与其中,只是一个孤独寂寞的旁观者。文学作品的解读,本就见仁见智,关键在于“仁”与“智”的探讨之间,可以把文本解读引向更深的层次:这样的梦境描绘、情感蕴含对于主题表现究竟有何作用?
理解一:梦境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李白充满才智与理想的一生,无时不刻都在向超越现实的灵境飞越,浪漫美妙、奇异瑰丽的梦境正是李白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反衬污浊现世的清新之地,哪怕会有熊咆龙吟、风雨欲来之类险象环生、惊悚恐怖之境,比之黑暗丑恶的现世也要好过千百上万倍。诗人刻意在短暂的惊异、惊骇之后继之以期盼、惊叹、艳羡之情,就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极度厌恶。故而,当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诗人回到现实而不能再随心所欲地翱翔于理想之境时,他长叹感慨这一切的求而不得之余,又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亢呼喊,以示与丑恶现实、与统治阶层的彻底决裂。
理解二:梦境折射出诗人曲折的现实遭遇。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成为万众仰慕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