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36张。有教案,约3390个字。

  18、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展示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体裁
  2、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
  3、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二、导入新课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引导学生读一遍后提问: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2、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代的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且有才华。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骨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所作诗文,清拔而有古气,颇为时人所赞赏,亦深得梁武帝萧衍的喜欢。遂延入朝。虽然吴均的诗文华美,风靡当世,但其为人耿直,又私下撰写《齐春秋》,获罪于帝,旋罢官。随复起用,撰写通史,未成而卒。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不均”。由于政治上不得意,他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3、体裁介绍:本文的形式上是六朝所盛的“骈文”。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又称“四六文”。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负势(fù shì )窥(kuī )谷
  泠泠(ling  )经纶(lún  )横柯(kē  )缥碧(piǎo  )鸢(yuān)飞戾(lì)天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