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20个字。
《哦,香雪》课例评议
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王荣生
我是从教师“想教什么”,课堂里“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可能学了什么”这三个角度来看这堂课的。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
一、对教师“想教什么”的讨论
我们先来看这堂课教师“想教什么”。应该说这堂课教师想教的内容,是相当清晰、比较集中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哦,香雪》的主题思想探究。对此,教师几乎花了这节课的整个时间。主题思想的探究,可以有两个教学思路:一是确定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需要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叫阐释。二是如何来探究这篇小说的主题,也就是教学生怎么去探究小说的主题,我们叫阅读方式。从这堂课实际的情况来看,我估计黄老师对两者没有画一条明显的线,所以上述两项工作几乎是就合在一块儿来做的。
教师想教的内容,是怎么展开的呢?根据我的整理,大概是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四个方面,实际上是从四个细节来展开的,即看火车、做买卖、香雪的铅笔盒和凤娇的爱情。第二部分关注火车来之前和来之后的变化,是细节的比较。第三部分是上述两部分的关联,概括出《哦,香雪》的主题。从课的实际情况看,教师主要阐释的教学思路,更加倾向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对如何探究小说的主题,即我们讲的阅读方式,教师做了隐性的处理,而没有把它当作显性的教学内容。
我不知道我概括得对不对:教师想教的内容是《哦,香雪》的主题思想。那么怎么来分析小说的主题呢?其实教师在分析时是有方法在里头的,但这个方法本身没有作为一个显性的教学内容来教;所以整堂课看起来就是对《哦,香雪》主题思想的探究,或者这样表述,对《哦,香雪》主题思想的确认。
二、对“实际在教什么”的讨论
黄老师的课堂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可以概括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学生对主题的自主理解,也就是在自主阅读之后,学生谈对小说主题的个人感受。教师把这一点作为教学的起点,应该说很好。只是老师不舍得在这里花时间,也许一展开,就有可能要把老师的整个教学线路变化一下,不过最后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显然学生对主题有不同的理解。第二个环节,是火车进入台儿沟之前,关于台儿沟及台儿沟人的诸多细节。第三个环节,是火车进入台儿沟之后,台儿沟及台儿沟人特别是一些年轻女孩的变化,第四个环节,是把火车进入台儿沟之前与之后连贯起来,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从黄老师在课堂里实际教学的情况看,教学内容更多地指向一个结论,即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对这堂课“实际在教什么”,我做了一个分析。大概是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细节得出结论,比如看火车,有若干细节,那么根据这些细节可以推断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另一方面,是在阅读时形成了对主题的某种认识,然后寻找更多的细节来进一步印证主题——就像黄老师在上课时反复提醒学生的那样:找到了哪些材料?有哪些证据?《哦,香雪》的主题思想是A,还是B?说A,为什么?说B,为什么?延伸开来,比如教《药》,《药》的主题是什么,有几种说法,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其中某一种说法是正确的结论;《项链》的主题有很多种,比如A、B、C等,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某种主题比如A是正确的结论。这样,整个教学就会指向一个既定的、相对单一的、教师认同的结论。B答案就被封死了,C等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不会提到。这就是我们过去教文学作品包括教小说一个“常态”的路子,大家都是这样在教的。
我觉得这样似乎不太妥当,特别是文学作品。大家知道,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多元的。也就是说,对一个作品的理解——包括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包括对作者某一个细节的理解,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理解方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