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思维,主动参与
——《人生寓言》案例及反思
[背景]
2003学年第一学期第13周,温州市教研室来我校调研,温州市教研员李永钦、瑞安市教研员葛亦红、市特级教师金戈等老师,对初一段的新课程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我们初一段开出了一节又一节优秀的公开课。许多老师都不敢在一(8)班上公开课,不是他们的基础不好,而是大部分的学生性格文静,平时不善言辞。他们的特点是:上课能专心听讲,但缺乏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主动参与。
我校是新课改实验基地,各科公开课经常举行,所以我认为一定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使一(8)班早日迎合新课改。新课改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应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为此,我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是老师希望学生参与,学生就会达到了良好学习的效果。学生平时习惯地接受老师的灌输,依赖教师传授到主动参与是有一个过程的;而教师由习惯主宰课堂到运用启发学生课堂参加,达到愉快地学习目的,也是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平时我一直在努力,注重每节课对学生思维的激发,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这个案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探究的其中一个。
教材分析: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安排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选用了七篇短小精美的文章,从不同侧面阐述了“人生的修养、理想、信念”等话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多朗读多思考多积累,善于汲取文章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让学生在文学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寓言》节选了两则,前者是《白兔和月亮》,说的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财富,意在戒贪。后者是《落难的王子》,讲的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不幸,意在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直面人生。两则寓言构思精巧,富有文采,意味深长,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本身,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感悟、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 介绍寓言,了解寓言的特点。
2、 感受、揣摩、体味两则寓言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3、 学会从寓言关键的词句和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学会简要概括寓意。
4、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探究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5、 学写简单的寓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体味优美的语言,理解寓言寓意,学习精妙的表达。
2、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何看待“得失之患”和对待不幸两大人生问题。
教学设想:
先由学生讲熟悉的寓言故事,引领他们步入寓言这种文学殿堂,在讨论中了解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再次熟悉课文,安排学生对复述的情况进行评点,评点时主要抓住二个内容:(1)复述情节是否漏掉关键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