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先秦诸子散文概况
        河北承德第一中学   庞志敏
 一.诸子散文发展的社会背景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奴隶制逐步为封建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 “士”阶层兴起壮大,活跃于整个社会.他们中间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他们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评论,提出各自的主张,展开论辩,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及文风特点: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他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一)第一阶段为春秋末至战国初期,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老子》五千言,简篇短幅,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有两个特点:第一,形象化的说理。《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如(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形象性的说理,令《老子》具有了一定的文学色彩。第二,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如(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一特点较之先秦其他子书,特色更为鲜明。同时也体现着韵文向散文的过渡状态。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如《季氏将伐颛臾》,就是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季路的谈话,表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的政治主张。《论语》的主要特点有:第一,语言简练,辞约意丰。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例如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通假)凋也!”(《子罕》)(天气严寒了,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才枯萎的。意思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方显出英雄的本色)。这显然不仅仅是对松柏的礼赞,而是概括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后世多少诗人所歌颂的“郁郁涧底松”和“松柏有本性”,都是从孔子这一深刻的观察中得到启示。第二,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形象和性格。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子路“率尔而对”的神态和勇于任事的回答,直率自信的性格,曾皙“铿尔,舍瑟而坐”的姿态,都跃然于纸上,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墨子》为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如《非攻》。
《墨子》包括墨子以及墨家各学派的思想,是其弟子所记,故多称“子墨子”,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善于运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这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墨子》的特点有:第一,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如《非攻》篇中“窃其桃李,……以亏人自利也。……至攮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攮人犬豕鸡豚者,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如此层层比喻和推论,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性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第二,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话。读《非攻》也能体会到这一特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