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10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中的情与景
唐 静
教学目标重难点:
(1) 掌握写景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2) 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归纳、演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习题链接、分析、讲解
• 浣溪沙①
•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贵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②
晁补之
玉山东去不通州,万壑千岩隘上游。
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
注:1.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兰芽指兰草的嫩芽。
2.这首诗作于晁补之四十四岁时,诗人被贬信州(今江西上饶)。
问:苏词和晁诗所描绘的意境有何异同?请作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
同:都用溪水西流这个意象来表达被贬谪后的情感。
异:苏词描绘了一幅“兰溪水向西流去,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中传来杜鹃鸟阵阵啼叫声”的图景,和谐而静谧,看见“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再自伤衰老,表现出一种对人生抱着乐观态度的积极思想。
晁诗写作者漫步在信州城南,看到万壑千岩阻隔玉山不与邻州相通,并且阻遏溪水西流的景象,触景伤情,给人以暗淡、冷寂、苍凉之感,含蓄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怨艾之情,以及对自己的悲怜之感。
1、列举学生答案(一),分析习题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分析
3,小结:答非所问
4、回顾相关知识:何为“意象”、“意境”
“意”,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等。 “象”,是指物象、形象。“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它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在整体上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注意意象的共性和个性: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意象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意。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
5、列举学生答案(二),分析好在哪?差在哪?
6、学生分析
7、小结:理解偏差
8、回顾相关知识: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请同学找学过的诗词句例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