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知识概说]
一 基本要求
1、掌握“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方法,以较快速度浏览全文。
2、能够在快速阅读基础上捕捉重要信息,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思路、结构及各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
3、阅读后能抓住重要段落和语句,并能初步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二 复习指导
(一)考点分析:
现代文阅读综合性非常强,是知识与能力的大汇集。过去阅读考试是“因体设题”,根据题材特点,偏重知识考查。如:记叙文主要考查记叙的要素、顺序、线索中心的把握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关键词句的理解等;说明文主要考察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方法、及准确的语言等;议论文主要考查论点、论据、论证的方式方法及严密的语言等。现在则大大强调了阅读能力的考查,设题往往多角度、多层面、多样式,并有如下明显特征:
1、突出语言因素的考查。如考《怀疑与字词》中关于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一段:1998年天津市考题全部为主观题型,考查了划分层次,写出论点,填写正反说理的句子,简答有关词序等问题。比起以往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论点的位置、论证方法和方式等内容,要求提高了许多,不仅考了理解能力,而且考了表达能力,更体现了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方向。
2、偏重课外材料的考查,从中考命题选材来看,课外阅读分值比例迅速上升,以1998年为例,上海达到了100%,天津为55%,今后趋势将是考查课外阅读为主。
3、加强整体阅读的考查。各省市中考阅读普遍注意到了围绕材料的中心和主旨设题。看重考查是否理解阅读材料,能否高效地筛选和掌握阅读信息,并在阅读中分析与领会,欣赏和品味。
(二)考查形式:
近年各地中考试题大量采用主观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1、直接考查阅读材料的中心,思路、框架等。题型通常是:①填句式,填写表示中心的句子;②筛选式,选出表现中心或思路结构的项;③简答式,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分析段、层或概括中心。2、间接考查整体阅读能力。所设题型往往以词语、句子或标题为切入口,检验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情况。
(三)技法精讲:
不少同学平时阅读习惯于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即遵循“词→句→段→篇”的路子,对命题内容限于局部感知,因而答题屡屡失误。解题时要想避免断章取义,防止孤立、静止、片面地思考问题,就必须从整体感知出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只有学会从整体上感知并把握阅读材料(如文章的思路框架、写作的目的意图、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才能站在统摄全篇的高度,纲目了然,准确分析文章内容,主旨、结构等,为深层理解语言内涵打好基础。
如何从整体上感知与把握?
首先明确,无论哪种体裁的文章,整体感知的途径都有其共性。大致可分三步:第一步快速浏览全文(约每分钟500字),了解阅读材料概要,获得总的印象,捕捉重点信息;第二步依据整体感知,高屋建瓴地分析文章某一部分或某些词句,理解它的含义、相互联系、在文中的作用;第三步再将各部分联系起来思考,对文章整体达到更深层的认识。这是“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途径,是一条符合阅读规律、效果最佳途径。
其次懂得,文章的题材不同,其结构方法、表达方式、能力要求也各有不同,所以整体感知的切入点亦应不同。1、阅读记叙文宜从梳理叙事主线入手,弄清要素,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及写作的先后顺序,以便理出基本思路、大致框架,然后再揣摩语言的运用,结合具体语境把握语言的内涵,领会感情基调。2、阅读议论文宜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引论、本论、结论、了解引出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事实和道理证明观点,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从观点中体会作者态度。3、阅读说明文宜从紧扣说明的“序”入手,一般的“序”不外乎由总到分、由因到果、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或由观察点位移来确定等等。弄清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了解围绕特征依次解说了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解说,从解说中体会作者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