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天地宽
——作文写作构思谈
泰州中加双语学校 史庆华
南朝梁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他认为,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是人们的普遍心态,而对文学来说,更忌平淡无奇和陈陈相因,“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文学必须创新,唐朝皇甫湜在〈〈答李生书〉〉中说道:“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于众,出于众则奇矣。”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新变”、“怪奇”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创新思维更多体现出的是反前人之见,不因循守旧的逆向思维。
那么,什么是逆向思维呢?
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叫“反向思维”,又可以称作“逆向发明法”、“反向求索发明法”,“反弹琵琶法”。它是克服“思维定式”,将思维引导朝着与认识事物的通常的固定的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生活,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对于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框框,培养多思、善思的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思考生活,处理问题往往容易沿着一种固定的习惯性的思路,逐渐就形成了束缚我们思想的一些条条框框,我们就陷入了“经验有多丰富,思维有多僵化”的怪圈。而逆向思维打破常规,在美中寻找丑,在丑中发现美;在大家赞同时提出否定意见,而众人反对时又力排众议。在对生活的否定中拓宽了生活的理解,使平凡的生活中总能闪耀着哲理的火花,同时也使文学在“新变”中变得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在我国传统诗文之中,提到秋,总是令人伤感的。“悲哉,秋之为气也”,“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是在一片悲秋、叹秋之中,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同是咏梅,南宋诗人陆游以梅喻人,在“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故”的咏叹中显出孤芳自赏、清高自许的孤独寂寞;而毛泽东“反其义而用之”,以梅言志,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形象中表现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次,逆向思维还可以对人们通常所说的某些看法加以修正和补充,从而使这些看法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辩证的思维特点。对于逆向思维,常有一种误解,以为只有完全推翻原命题才算得上逆向求异创新。殊不知,有的观点确实可以推翻后求异,构成完全互逆的命题;有的观点既无法推翻,也无须推翻,照样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创新。这样用辩证法进行逆向思维,使文章更具思辩色彩。我们常说 “知足常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志者事竟成”,冷静的想一下,这些通常说法却有着不够严谨、不够完善的地方:“知足常乐”,如果在学习上、工作上“知足常乐”了,那不就失去进取的动力了吗?生活上我们应该“知足常乐”,学习上、工作上我们应该“知不足常乐”;“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别人说”,一个听不得别人意见的人,一个一意孤行的人注定是要走向失败的;同样,“有志者事竟成”这句格言,也缺少了一点辩证思维,现实之中,由于主客观各种条件的制约,“有志者事未必成”。
那么,我们怎样运用逆向思维写作呢?
第一, 逆向思维的运用从文章的立意开始。
文章以意为先,“意者,一身之主也”。立意新颖、深刻、独创的捷径就是“反其意而用之”的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