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活用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例谈
湖北省汉川市教研室  熊圣平
电话:07128273800 E-mail:xsp2008@msn.com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共有插图约155幅,其中封页插图46幅、课文插图99幅,练习插图10幅。这些插图题材丰富(有人物、花鸟、风景、动物、建筑、地图等),形式多样(有线描、素描、油画、国画、水彩、浮雕画等),它们犹如155粒珍珠镶嵌在教材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对这些插图熟视无睹,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对教材编者匠心的疏忽,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遗憾。
那么,如何利用这些插图,使之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呢?笔者认为:
一、利用插图,可以直观教学内容
课文插图,它直接诉诸人的视觉,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可以这样说:插图是课文内容的浓缩,课文又是插图的延伸;插图是静止的直观,课文是微妙的描述。因此,二者和谐互补,更能加强并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的感悟。
1、直观人物形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插入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场面。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中相关的语言描述,看插图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怒目圆睁的神态和拳脚并用的动作,体会鲁提辖嫉恶如仇的侠肝义胆。
2、直观情节结构。《木兰诗》中插入了一幅图:云鬓花黄的木兰亭亭玉立在一班将士面前。教学时,请学生仔细观图,联系课文,思考:插图中的情景是从军前的情景,还是从军后的情景?并且可以由此深入地去理解:从军前、从军中、从军后的木兰分别是怎样的?这样观图,可以带动对全文情节结构的分析。
3、直观文章主旨。《孔乙己》一文通过孔乙己在咸亨酒店进进出出的几个片断的记叙,深刻地“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疾苦”。对此主旨的理解,可以结合课文插图中所描绘的已经沦落为乞丐的孔乙己的衣着、外貌、神情等来理解其根源。
4、直观说明对象。《死海不死》中有两幅插图:一幅是死海的地理位置图,一幅是人在死海海面上看书报的图。这两幅插图在教学时,各有其用:后一幅可以直观死海“死”而“不死”的特征,前一幅可以理解死海及其这一特征的形成原因。
5、直观说明顺序。《从宜宾到重庆》中的地图,《故宫》课后“理解·分析”第一题中有关故宫的方位图,均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顺序,从而理解说明文的“空间方位顺序”。
二、利用插图,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对于初中生来说,观图比读文更有兴趣,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插图,可以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
1、优化作者简介过程。教材中约有37幅有关课文作者的插图,如古代的孔子、杜甫、李白、陶渊明、蒲松龄等,现代的鲁迅、闻一多、朱自清、竺可桢、茅盾等,外国的高尔基、培根、茨威格等。这些作者,对于初中生来说还不太熟悉,利用插图来简介作者,作者的姓名不再是一个符号,作者的生平简历不再是几个枯燥的概念,学生看着图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印象更为鲜明、深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