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050字。

  北 京 四 中
  撰稿老师:刘熔  编审老师:蔡正礼  责任编辑:黄辉
  《陈情表》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字令伯,一名虔。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与祖母相依为命,对祖母孝敬甚笃,名扬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曾入仕蜀汉为尚书郎。
  公元263年,司马氏集团灭掉蜀汉。晋朝建立之初,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大力征召名贤,笼络民心.统一天下;另一方面,又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李密以至孝闻名于世,因此屡被征召。李密原是亡蜀降臣,“伴君如伴虎”,他不能不有所顾虑;而且他确实存在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所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可是,晋武帝催逼得很紧,李密如果一再不应召,不仅违抗了皇命,更有“矜守名节”的嫌疑,恐招杀身之祸。于是,李密在“孝情”上做文章,写了这篇《陈情表》,陈述不能应召的理由,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终于以孝情感动了晋武帝。晋武帝下诏同意让李密留养祖母,赐给他二名奴婢以供驱使,并命郡县供养其祖母。直到祖母去世之后,李密才到京师洛阳,先后出任太子洗马、汉中太守等官。
  【阅读指导】
  (1)基本解读
  李密的《陈情表》本于宗法人伦之至常,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使《陈情表》一向广为传诵。
  李密为了打动晋武帝,没有直陈其事,而是围绕着“孝情”二字,大肆渲染自幼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并将因新朝宠遇却处境狼狈、州县逼迫而忧惧无奈之情糅合其中,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凄切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终养祖母、暂不出仕的心愿,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和怜悯。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特殊情形。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提,直接导入“陈情”。先陈述慈父早亡,母亲改嫁,自幼体弱多病,全赖祖母抚养成人;再陈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年老体弱,全靠自己侍奉汤药。这是客观陈述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形。
  第二部分写朝廷多次征召,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
  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赞顺晋武帝、表达感恩之情。接着历叙州郡官吏对自己褒德称才,朝廷更是优礼有加的事实,再接着陈述自己因“供养无主”,“辞不就职”的无奈。作者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出“愿乞终养”,而是巧妙地揭示自己所面临的两难处境: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陷入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这为下文说服晋武帝作好铺垫。
  第三部分赞颂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通过再强调自己的特殊处境,打消晋武帝的疑虑,以求得同情和怜悯。
  针对上文留下的两难选择,本段首句先热切称颂朝廷“以孝治天下”,为下文“愿乞终养”设置了根据: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合情合理合法。接着宕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