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80字。

  作者:刘志锋  地址:西安市第十中学(西安市莲湖区北稍门振华路95号)
  邮编:710014  手机:13379290038  电子信箱:llldbb@163.com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毛泽东
  西安市第十中学  刘志锋
  一、 教材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须Ⅰ第一单元第一课。
  二、 设计思路:
  1、 指导思想:严格遵循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起“主导”作用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生成”和“建构”,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立足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2、 设计理念:以感知作品形象美和境界美为经,以反复吟诵作品为纬;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以“立人”为本的教育新境界。
  3、 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Ⅰ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这篇作品是第一课,所以给学生介绍最基本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启发学生要知道怎样去鉴赏诗歌就尤为重要。此外,这篇作品是自读课文,所以重在启发和引导,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特别是对“情感”的感受应是重点。第三,这篇作品的体裁虽然是词,但内容是新的,所以应当挖掘作品对人生启迪的意义。
  4、 学情分析:学生对这篇作品较为熟悉,字音和词义应无大碍,且已经基本理解作品,所以拓展延伸很有必要;此外,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沁园春 雪》等毛泽东诗词,且已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所以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感知诗歌内容的层面。注重从方法上引导学生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应是贯穿课堂的一根红线。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需要,制作了13张幻灯片(包括图片展示、资料补充、拓展练习等),并在播放中插入朗诵名家方明的课文示范朗诵mp3等。
  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六、 教学准备:
  1、收集了青年毛泽东的照片和橘子洲的图片,制作了13张ppt课件、下载mp3朗诵,搜集了青年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材料等。
  2、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熟读课文并质疑的自主学习活动等。
  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教法:朗读法、创设情景法、设疑引导法、讨论法。
  2、学法:朗读品味法、点拨法、示范法、比较分析法。
  八、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语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古以来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每每登山临水便将自己的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泻之于笔端,于是便流传下来了一篇篇不朽的名作。1925年毛泽东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眼前壮丽的景色,无限情思涌上心头,于是《沁园春 长沙》就诞生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伟大的诗篇,感受作品中的境界之美! 倾听本节课的学习要求。领会学习重点。 有意识地采用《文心雕龙》里的名句,指出本节课学习重点是“感受境界之美”。又为学生营造美的课堂氛围。
  授课 Ⅰ、a放映ppt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明确鉴赏诗歌的艺术境界是本节课的重点。b放映ppt引入概念一:鉴赏(指人们对诗歌中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艺术形象包括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由概念引入提问1:吟诵诗歌要把握好哪些因素?放映ppt展示“学法指导”(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领字后面要停顿。如: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若是四字律句按“二二”停顿,句语句之间应读得紧凑一些。如:湘江/北去;层林/尽染;韵脚应读得响亮一些。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c放映ppt展示课文停顿和韵脚。再读作品。
  Ⅱ、学习上阕:感受艺术境界。a问题2:上阕中诗人描绘了哪些艺术形象?(山、林、江、舸、鹰、鱼)问题3:这些艺术形象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问题4:构成了怎样的艺术境界?(学习后归纳:壮阔明丽、生机勃勃)放映ppt引入概念二:艺术境界(指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它是“心”与“物”相契合、相融洽的产物。这一空间需要读者通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