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归来话作文
今年,我参加了高考作文阅卷,收益非浅,我熟悉了高考阅卷流程,了解了高考阅卷细则,更主要的是有机会接触到全省范围考生的试卷,对各地考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感性认识,跟同行进行一些交流,也聆听了专家们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想法。下面,我向大家作个汇报 。
首先,我介绍一下在阅卷总结会上,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何永康教授的发言,他认为,如下三点必须引起重视,要求阅卷老师回来传达,他说:
第一,由于连续6年写“话题作文”,文体不限,结果许多考生的“文体观念”淡薄了,一下笔便是“哲理”,便是“抒情”,便是“四不像”。哲理是个好东西,但弄不好就会玄而又玄。抒情也是个好东西,但弄不好就会飘飘忽忽,言之无物。我在此恳切呼吁:江苏中语界应当十分重视“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写出像模像样的“记叙文”和“议论文”来。这对青年学子来说,是“基本建设”,可以受用一辈子。
第二,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高考作文,都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抒发真情实感;若能原汁原味地写出中学生的生活状貌和感受来,我省的高中作文水平将会有更大的提升。今年有一些考生,用大量的古诗名句来证明“水灵”、“山稳”,用大量的名人轶事来证明“水灵”、“山稳”,就是不肯留意身边的事,留意人人关心、人人想说的事,结果削弱了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诚为可惜。李白高呼“黄河之水天上来”,有着强烈的时代震荡感;杜甫高吟“会当凌绝顶”,亦有着真切的人生感悟。当今学子,不但要留连古代的山水,更要关心现实的山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完全有必要、有可能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放时代新声。
第三,要讲求质朴的文风,不要堆砌华丽的辞藻。今年有一些高考作文,滥用排比、对仗,随便地挥霍色彩,简直写成了新的“骈体文”。此风不可长。“楷书”尚未写好,就随心所欲地龙飞凤舞,肯定会弄得一塌糊涂。最高的文采,乃是“内涵的文采”,希望中学作文教学要在返璞归真上苦下功夫。
上面,就是何教授的“三讲”。
我们还可以从考生的角度来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今年的作文话题有难度,又缺少话题后的提示语,客观上增加了难度,社会、媒体对此都有议论。话题材料是散文诗,抽象,材料中的“然而”后的转折上升到哲理层面,大多数考生出不来。散文是在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与感悟后,才会“读进去”、“写出来”的文体,它并不适合阅历很浅的中学生,考生写自己不擅长的抒情散文,是被话题材料诱导牵引。如果话题浅显实在些,那么可能容易引导考生产生对人性、生活、时代、现实的相关联想。发展分强调“有文采”,老师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