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学生阅读中的郁达夫小说探究

达濠华侨中学 张浩文

摘 要:学生在阅读中对郁达夫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表示关注,在与教师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郁达夫小说潜隐着一些特异的现象。其中逃遁意识与时代忧虑、弱者情怀与英雄呼唤、道德沦丧与人格追求这三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透露了郁达夫对社会、人和人类的思考,其矛盾的形成有多种缘由。
关键词:学生阅读;郁达夫;小说;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和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分别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和语文读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内学到某一作者著作的选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进一步了解作者全部著作的愿望,课外多方搜集,系统学习”,并“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阅读与探究”。[1]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同时引起了教师对郁达夫小说的关注。
郁达夫是一位颇受误解的作家。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生活经历出发,结合那个时代的特征,便会发现他只是借助弱者的生存困境来表达其对社会、人和人类的思考。在逃遁意识与时代忧虑、弱者情怀与英雄呼唤、道德沦丧与人格追求诸二元悖立的矛盾中,郁达夫谱写了一曲曲关于人生困境的悲歌。

一、逃遁意识与时代忧虑
郁达夫一踏进文坛就带着屠格涅夫这位北国巨人的忧郁和感伤,“好像遇着了风浪后的船夫,一个人在北极的雪世界里漂泊着的样子。”(《银灰色的死》)他的小说的主人公如“零余者”、“孤独者”、“神经质”、“畸形人”、“自卑狂”,他们沉浸在茫茫的暗夜之中,避开现实的纷扰,向生命的边缘逃遁。
女人和死亡是郁达夫最主要的逃遁方式。女人是郁达夫的一种精神寄托,在世俗的生活中一无所有的时候,只能在幻想中狂热地追求理想的爱情。《银灰色的死》中“我”对静儿的爱,《南迁》中伊人对O姑娘的爱,都表达了一种纯真而美丽的爱情。如果这些爱情还存在对女人的占有因素,那么到《迟桂花》时,“我”对阿莲的感情则是由衷地欣赏和赞美。在此,郁达夫已超越了人的自然性,摒弃了物质匮乏和世俗压迫对人的原始冲动的激发模式,而进入名士风流的境界。
郁达夫以死作为向生命的边缘逃遁的一种极端选择。作者不能以自身绵薄之力改造生活着的世界,那么,设法逃遁乃至死亡,就是一个最好的归宿。可以说,郁达夫喜欢这种叙事模式——死亡结局。他的处女作《银灰色之死》,就已经触及到死亡意识,主人公是“孤冷”的,“我”在喧嚣的尘世中想找一个“能互相劝慰的知心好友”,但连这点微薄的希望也不能实现,这是弱势群体在世俗的强势面前的挣扎和幻灭。《沉沦》、《薄奠》、《微雪的早晨》、《她是一个弱女子》、《清冷的午后》、《唯命论者》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选择了死亡。可以说郁达夫心中的逃遁意识的极端——死亡意识贯穿了他小说创作的始终。
然而,郁达夫作品中又有强烈的时代忧虑意识。胡适曾要求新文学的创作应该“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2]五四时代是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知识分子在封建残余、军阀势力及西方列强的夹缝中生存,他们的艺术主张不同,但实际上都说出了时代的话。郁达夫站在时代罪恶的边缘,以最真挚的情感去描写时代,关怀时代,“我若要辞绝虚伪的罪恶,我只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3] 《沉沦》中主人公“(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的最后悲号,《胃病》中的日本姑娘以“(你)是个将亡的国民”为由拒绝W君的爱,《血泪》中“诸位主义的斗将”对主义的空谈与亵渎,这些描述表达了一个弱国子民对祖国贫困的真诚关怀,也是当时知识青年的共同心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