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90字。
文言文背诵五招例谈
湖南省宁乡县第四高级中学 胡 健
背诵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代私塾教育特别注重背诵。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无一例外地要求学生诵读如流。背诵成为传统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硬件”。凭着这种略带强制性的教学手段,学生们受到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召,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背诵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背诵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他们的材料库会在背诵中不断地被充实。在作文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意到笔随。郭沫若先生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极恰当地说明了背诵和表达之间的关系。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说过:“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新课程标准》也鲜明指出:“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背诵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且在大力提倡背诵的同时对学生导之以法,助之以力,鞭之以策,结合我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文言文背诵作如下例谈,以求使学生背得其法,背得其乐,背得其效。
一、读且译,懂文意。
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教文言文总喜欢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就是文言原文译文对译,并要同学们读原文时注意想译文,看译文,甚至读译文,办法看似笨,实则抓住了文言文学习的根本。现在很多同学在背诵文言文时不愿意翻译。他们认为,翻译费时费力。就选择机械记忆,通过反复诵读来记忆。同学们正是记忆力强的时候,这种方法会有一定的效果,但缺点是容易忘记,原因是囫囵吞枣。边读边译,即读一句翻译一句,这样看起来笨一点,但是,由于懂得了意思,记忆水到渠成,往往不会轻易忘记。如《陈情表》第一段,可以这样做:读一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译:以,因为;险衅,坎坷、祸患;夙,早时;遭,遭遇;闵,通“悯”;凶,不幸;“我因为艰难祸患,很早就遭遇不幸”。这样边读边译,加深了对文句的理解,理解又有助于记忆、背诵。
二、抓特点,明对比。
有的文章或段落,其行文非常有特点。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行文的某些特点,对学生的记诵是非常有好处的。如《过秦论》的最后几段,对比的特点尤为明显。有六国与秦的对比,有九国之师与秦国的对比,有陈涉与六国的对比,有秦“攻天下”与“守天下”“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对比。再比如《师说》的第二段,文章运用三组对比,即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将师道不传的原因和弊端阐述得淋漓尽致。教师指导学生弄懂了这些段落中采用对比这一行文特点,学生的背诵和记忆就很容易得多,也会有效得多。这样的对比在很多的文言文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在一些经典的骈文中,如《滕王阁序》一文就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罗列。
三、析内容,晓层次。
有些课文或段落层次非常清楚,背诵这样的文章或段落可以运用抓层次法。如《伶官传序》的第三段,共分三层。第一层写庄宗之极“壮”,第二层写庄宗之极“衰”,第三层在前两层鲜明对比的基础上阐述庄宗由盛而衰的原因,并水到渠成地推出结论。这样简单的一指导,学生大多能在3分钟之内将该段背出,并根据课后的检测,效果比较理想。再比如《劝学》的第三段,围绕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为积累、恒心和专心。不仅如此,这三方面都采用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再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一段为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友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段文言文从其内容来看,写了时间、地点、事件、与会者、环境、活动、天气、感受等方面。实际上,这些内容自有其逻辑顺序,学生可以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掌握了以上内容及其逻辑关系以后,教师将以上内容通过板书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合上课本,按照从时间到感受这个逻辑顺序去回忆原来的文言文句子进行背诵。当然,对于接受和反应稍慢的学生,允许他们在试背过程中适当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