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孟子》两章
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几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位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二、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到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三、 教学方法
自由、合作和探究
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二、 导入
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三、资料介绍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