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70字。
18 《孟子》两章
杭州外国语学校 廖冠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孟子生平、思想主张。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孟子说理论证方法及其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孟子“仁政”思相,启迪学生明了“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有所长。但我们不妨来简单比较各家思想——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虽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但要仅凭武力而“朝秦楚,苈中国而抚四夷”则是难上加难;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乃治理国家之思想,并不能称霸天下;以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唯口舌尔,做外交家是不错人选,墨家主张“非攻”,纵横家却利用三寸不烂之舌而挑动天下战局;墨家、道家、杂家等在当时不合时宜就更不用说了。也只有儒家,不费一兵一卒,即可称王天下,一直影响至今。我们已了解了“圣人”孔子,今天我们要了解儒家学说另一代表人物“亚圣”孟子。通过他的两篇精辟短文之“一斑”,即可“窥”出孟子说理散文之“全豹”。
二、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自己曾说要“知人论世”,那我们就先了解孟子其人。
1、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山东人,三岁丧父,是由母亲把他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三迁择邻”和“断机教子”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诵。后来成为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成了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孟子》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万字。《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说理散文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了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孟子思想及其背景:参考和预习《自读课本》第284页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孟子则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1)在政治上,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孟子认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