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有教案,约3400个字。
月迹
黄梅余林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款款地、玉玉的、银银的、痒痒的、酥酥地”等词语,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叠词,体会叠词和儿化在表达中的妙处;
2.在感情朗读中,寻找作者童年寻月的线索,体会作者或急切、或惊喜、或甜蜜、或温暖、或惬意的心情;
3.感受贾平凹笔下月亮是淡淡的、酥酥的、甜甜的,品味作家的心亦是淡淡的、酥酥的、甜甜的。
教学过程:
一、穿梭古今,追寻永恒的月亮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请抬起右手,和老师一起合作书写课题。(板书)“月”,床前明月,月上柳梢。“迹”,蛛丝马迹,了无踪迹。
(二)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凹”这个字念“Wa”,他是在陕西农村长大的,在一篇文章中写了这个名字的来历,父亲小时侯给他取名叫“平娃”,长大后他改成了谐音“凹”,这个字在陕西方言中念“Wa”,一起读。(生齐读课题和作者)
(三)古往今来,文人墨课都吟诵过月亮,我们也来吟几句:(课件示)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天月明。——张若虚
跨越千载,明月无痕,吟刚才这些诗中的月分别出现在哪些地方?
二、摩挲词语,追寻躲闪的月亮
(一)那么贾平凹笔下的月亮出现在哪些地方呢?打开课文,自由读,边读边想:作者笔下月光的足迹又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生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
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空中月
(二)好极了,那就是平凹笔下月的踪迹,同一个月亮,他的月亮和古人笔下的月亮一样吗?(生齐说“不一样”)预习时你读过几遍课文了,或者就你刚才读的这一遍,说说你的心被平凹的哪些描写月亮的词给感动了?
(三)这些词或写月的动态,或写月的形态,或写月的气息,或写月的颜色,老师特地把这些大家说的词语删选了一下,排成了六排,请你字正腔圆地读一读:(出示屏幕)
第一排:款款地、渐渐地、慢慢地、匆匆的
第二排: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
第三排:小小的,酥酥的
第四排:灿灿的,
第五排:小小的
第六排:白光光的
(四)字正腔圆地读,然后想想:为什么这样排?联系板书,两相对照,发现奥妙。
(五)六排词语分别装在月亮到的六个地方,听老师读,感受这些词语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师读所有词语)
(六)要不怎么叫“大师”呢?平凹笔下的月与其他人笔下的不一样,请从六排词语中选择三排形容他笔下的月亮。
三、院中问月,追寻痒痒的月亮
(一)每人感觉不一样,老师珍视这些感觉,大家都喜欢淡淡的、痒痒的、酥酥的月亮,那么这些都是从哪里看到的月亮?(生齐说“庭院中”)让我们先到庭院中去寻找月亮,拿起笔来,听清楚要求:把含有这两排词语的句子,含有“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酥酥的”的词语的句子先用浪线画下来,然后再挑选一处你最有感觉的在心里读上一遍,用心体会体会,这两件事情处理完毕,抬起头静静地看老师。好吗?(生划句子,读语句,各自体会。)
(二)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大屏幕出示上句)
(三)平娃、二弟、三妹这仨孩子,倏忽间,好像闻到了什么气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