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20字。
关于《霞》和《我的家在哪里?》主题摭议
揭阳 hn
《霞》和《我的家在哪里?》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课文。今年我第一次教这两篇散文,对文本的解读与《教师教学用书》的介绍出入较大,所以想和大家一起探讨。
《霞》:对生命的达观态度
有关《霞》的主题,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写得很抽象,“这一短文,实乃作者一生素养(包括思想和艺术)之自然独到的发挥。其中的智慧和哲理于不知不觉之间带领我们进入一种美丽的艺术天地,享受到一种彻悟人生意蕴的快乐” 。的确如此,但问题是“享受到一种彻悟人生意蕴”究竟指什么?在接下来的“精华鉴赏或问题探究”中,强调的是“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互相衬托的”“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两句话。这两句比喻句蕴含的内容就是“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结果好多教辅把《霞》的主题归结为“唯有经历过苦难、挫折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精彩的”, 把题目“霞”解读为重点是“晚霞”。
我不赞同这种理解。
“其实,这个sunset应当译成‘落照’或”‘落霞’ 。”我认为这个句子是全文的过渡句。这“其实”,指的是“现在”,即写作这篇散文时对“ sunset”的理解。这篇文章写了两个年龄阶段:四十年代初,冰心正值不惑之年,她把“sunset”译为“黄昏”;八十年代末,冰心已是“心从所欲,不愈矩”的阶段,她把“ sunset”译为“落霞”。一词之差,正表达了她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人生的不同感悟:“黄昏”,是一天即将结束,喻一个生命行将结束,所以那时的冰心,注重的是“云翳”,是奋斗,让这一生无悔;“ 落照”或“落霞”,冰心 不说是“晚霞”,它和“黄昏”的区别是全文最后一句话:“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转。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晚霞”又成为“朝霞”,这时的冰心,注重的是“霞”,而非“云翳”,所以她感悟到的是 “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这时她对人生的感悟由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到对全人类乃至天地间所有生命的思考,当她把个体的生命融入“人类的生命”的理解时,她获得了如苏轼所说的“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感悟。从而表达出对生命的达观态度。当然这种“达观”是不一样的,苏轼是历经政治风波之后,自我的一种解脱;冰心应是“道”,应是走过一个完整人生历程之后,一个耄耋老人对人生的自然而然的领悟。若从这个角度理解,题目“霞”非“晚霞”,而是“朝霞”-“晚霞”-“朝霞”的周而复始。正如第三自然段中,童年冰心对霞的问候“早上好”“明天见”。这时,我惊叹于杰出的文学大师冰心,文笔之炉火纯青,简直就是武林里的独孤求败,每一招每一式,都为下文做好铺垫,但又不着痕迹,而是随心所欲,浑然天成。
《我的家在哪里?》:人性的本源
《我的家在哪里?》这篇短文通过对梦中的“家”的描写和对现实的对照,表达出她渴望一个清淡、素雅、平和、充满亲情与温馨、又不受外界干扰的“家”。而对现实社会中那些权、利之争表现出深切的厌恶和憎恨。(《〈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P68)
对这段话我不能苟同。
文章前写梦中,后写现实。作者写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儿时的世界,心中的世界,潜意识中的世界,这是一个美好的无争斗的世界——梦中的世界;一个是眼下的世界,现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一个充满争斗,涌动着暗流的世界。梦中的世界——“家”与现实的世界两相对照,十分鲜明。梦中的“家”—— 中剪子巷——那里住着父母和弟弟们。后来的“家”,都没有那样的温馨,不是家不温馨,而是世界太喧闹。对于梦中的“家”,作者是用儿时清纯的眼光去看的;对于现实的世界,作者是有饱经风霜的阅历去审视的。(《〈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P68)
若按这里的解读,文中第四、五自然段的内容就不好理解了。第四段写她“不认识”文藻, “更不用说”陈玙和女儿、外孙;第五段写她在梦中没找过北京的前圆恩寺、燕南园、默庐等地,梦中只找过中剪子巷。这两段怎么去表现中心——现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一个充满争斗,涌动着暗流的世界?
初读这篇文章,我觉得似曾相识,它就是一个九十多岁老人的心路:
文章先描写了作者的梦,梦中的一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