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充满活力的“生成性”语文课堂
韩寒东
关键词:新课程 创造 课堂教学 生成性
内容提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结合作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系统阐述了生成性课堂的创设,对当前的教改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深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的空间,但新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无形中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生成的课堂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科学而艺术地把握生成性课堂呢?笔者试图粗浅地谈点看法。
一、预设学情。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一切教学都应该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达成度更高。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 什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
如汉语拼音教学,大部分学生入学前就有所接触,对字母的读音和音节的拼读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个别字母和音节的发音不准确。如忽略学情按常规教学,仅凭教师讲解拼音的音、形、义,大部分学生定会兴趣索然。因此,教者在备课时应该充分预设学情,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预设还要有弹性的回旋空间,尽可能多的考虑学情,设想学生对环节的反应,在预设学情时我们应该多这样思维:如果学生已经知道了,我该怎么办;如果学生一无所知,我又该怎么办;如果学生这样说,我该怎样引导;如果学生那样争论,我又该如何调控;多预设“如果”,多预设“怎么办”,课堂上教师就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机智,从而使自己灵活驾驭课堂创生更多的生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
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所以仅有预设的课堂大多数还停留在“走教案”层面,课堂上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很少有自主发展的空间。预设学情还应留有空白,使预设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教师要适时把握这些不确定因素拥有的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
二、创生机智。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更是师生间动态地交互发展的过程,学生思维变化的不可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反映和个性差异性等价值取向,都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善待错误。
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责怪他们无能,更不应冷嘲热讽,而应该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巧妙诱导,帮助学生挽回尊严。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执教《程门立雪》一课,要求学生用“尊”字组词,一位学生说:尊,遵守的尊,引来学生哄堂大笑,但贾老师神情自若:别着急,他还没说完呢。继而转向该生:是遵守的“尊”去掉……学生心领神会,连忙说:是遵守的“尊”去掉走之底,就是尊敬的“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