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9120字。
  安徽省舒城一中201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笔法就是有方法、有规律地用笔锋划、顿出来的线和点的具体表现法的简称。每一个人执笔、下笔的方式方法,执笔的高低、竖立、侧斜、悬肘、悬腕或手腕着纸以及下笔时轻、重、缓、急等等,都有着不同的习惯。这些不同的习惯,必然在笔锋着纸时有着不同的表现,显出不同的笔法特点。笔法形式的特点,大致有正中、偏侧、圆转、方折、虚笔、实笔、顺锋、逆锋等。同一类型的笔法形式,不同的人还有各自的具体特色,不尽相同。同一人的作品,从早岁到晚年,又总有些变化,有的人甚至变得比较厉害;但属于同一人的作品,也总还有一线贯通之处。例如,明代画家吴伟,早年作品有较为工细的白描人物,大异于晚年的泼墨粗放之作;如果仔细捉摸他早年和晚年不同风格的作品,还能看出他的笔法始终是具有跳跃躁动的形式,即使局部比较工细,也不能完全变成含蓄浑穆。因此,依凭笔法的特点鉴别书画的真伪,是最为可靠的。
  笔法对模仿的人来讲,又是最不容易学得像的东西。每个书画作家,不管技巧高低,经过几十年的操作而逐步形成凝定的笔法特点,换一个人要在一朝一夕之间就把它完全接受过来变为己有,是不大可能的。除了比较工整刻板的线点还容易摹得像以外,稍为放纵流露作者个性的笔法,刻意临摹,必然死板;取其大意,又不能和原作相像。同时,作伪者自己的一套笔法上的习惯特点,在临摹中极容易露出本相来。相反的笔法特性——朴拙和精工、滞重和飘逸等等,也很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作伪者如果勉强去临摹和自己的习惯笔法相反的书画,其失败更是注定了的。所以,笔法对作伪者来讲,是最难突破的一关,不像其它方面那么容易作伪。因此我们在鉴别书画时,把笔法放在首要注意的地位。
  要鉴别笔法,必须有个“样板”作为依据。每个作者早年、中年、晚年和笔法总有些变化,掌握了某人一生中不同时期的笔法特点,才能以之认识某人作品的全貌。所以,还要有不同时期的“样板”。但如果碰到孤本无证,那就难以依凭笔法来鉴别了。因此,笔法鉴别也有一定的限度。不过,古画的时代风格(共性),笔法究竟是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为它能反映出画家各自的时代特征。鉴定笔法,即使断人比较困难(如孤本),但断代还是有此可能的。
  笔要依靠墨来体现在纸绢上,绘画还有色彩的施用。同时,墨、色也离不开笔,须三者结合起来谈。例如八大山人经常喜用纸作画,生纸上的水墨容易融洽活泼,能发挥他的笔法生动的特色。但一换熟纸,比如先裱后画的有了厚浆的册页,就大都显得墨色平板呆滞,笔调稍欠活泼了。石涛在生纸上的作品,大都画得比较奔放,笔墨往往显得有些“野气”(也就是“火爆”),和他画在半熟纸上的笔、墨比较鲜润蕴藉的作品,也就不大一样。在这种因纸质不同而使笔墨形态也同时起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如果死扣一种面貌、一个标准,鉴别真伪时就会出偏差。曾见恽寿平题王翬画水墨山水小册,因纸页浆性太重,淡墨发灰,浓墨也不太黑,整个画面显得精神不振,以致有人疑为非真(此册现藏山东省博物馆)。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
  关于笔、墨对书画作品所起的作用,鉴定时必须一一分析,掌握要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然后再下结论。
  徐邦达 《古书画鉴定概论》
  1、下列有关“笔法”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是有方法、有规律地用笔锋划出来的线和点就可以称作笔法。
  B、笔法形式只有正中、偏侧、圆转、方折、虚笔、实笔、顺锋、逆锋几种。
  C、之所以显出不同的笔法特点是和每一个人执笔、下笔的方式方法,笔锋着纸时有着不同的表现密切相关的。
  D、同一类型的笔法形式,虽然不同的人有各自的具体特色,但大致相同。
  2、下列对“笔法的鉴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画作家,经过几十年的操作而逐步形成凝定的笔法特点,对模仿的人来讲,是最不容易学得像的东西。
  B、相反的笔法特性——朴拙和精工、滞重和飘逸等等,也很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所以作伪者如果勉强去临摹和自己的习惯笔法相反的书画,其失败更是注定了的。
  C、笔法在形成古画的时代风格(共性)中起主导作用,是因为它能反映出画家各自的时代特征。
  D、在鉴别书画时,把笔法放在首要注意的地位是因为不同人的笔法特点不同,所有的作品都可以通过笔法鉴别。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推断正确的一项(    )(3分)
  A、明代画家,吴伟早年作品,有较为工细的白描人物,晚年的作品泼墨粗放,前后作品的笔法没有共同点。
  B、恽寿平题王翬画水墨山水小册,纸页浆性太重,淡墨发灰,浓墨也不太黑,整个画面显得精神不振,因此可以断定是赝品。
  C、墨色平板呆滞,笔调稍欠活泼的书画作品肯定不是八大山人的作品。
  D、石涛作品,大都画得比较奔放,笔墨往往显得有些“野气”,但是也有笔、墨比较鲜润蕴藉的作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
  余石民哀辞
  (清)方苞
  自余有知识,所见人士多矣,而有志于圣贤之学者,无有也。盖道之丧久矣,人纪所恃以结连者,唯功利;而性命所赖以安定者,惟嗜欲。一家之中,未有无乱人,无逆气者,—人之身,未有无悖行,无隐慝①者。吾不识周、孔复生,其尚有以转之否与?
  康熙壬辰,余与余君石民并以戴名世《南山集》牵连被逮。君童稚受学于戴,戴集中有与君论史事书,君未之答也。不相见者二十余年矣,一日祸发,君破家,遘②疾死狱中。而事戴礼甚恭。先卒之数日,犹日购宋儒之书,危坐寻览。观君之颠危而不怼其师,是能重人纪而不以功利为离合也;观君之垂死而务学不怠,是能绝偷苟而不以嗜欲为安宅也。始吾语君:“所以处患难之道,信得矣。虽然,子有老母毋以嗜学忘忧。”君默无言,而卒以膈噎,盖其内自苦者,人不得而识也。
  君提解,倾邑父老子弟出送郭门外,皆曰:“余君乃至此!”今君破家亡身而不得终事其母,吾恐无识者闻之,愈以守道为祸而安于邪恶也,于其丧之归也,书以鸣吾哀。
  君讳湛,字石民,生于顺治某年月日,卒于康熙壬辰四月十六日。其辞曰:
  履道坦兮危机伏,人祸延兮鬼伯促。母遥思兮望子归,子瘐死兮母不知。身虽泯兮痛无涯,天生夫人也而使至于斯!
  [注释] ①慝(tè):奸邪,邪恶。②遘:遭遇。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有无悖行,无隐慝者                               违背,抵触
  B、观君之垂死而务学不怠                               松懈
  C、犹日购宋儒之书,危坐寻览                           危险
  D、于其丧之归也,书以鸣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