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两篇,约5200字。
南州六月荔枝丹
湖北 余林
(一)明确目标
1.研读课文,明确文中的说明方法。
2.找出文中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3.体会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性。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1)小组交流。
(2)教师归纳,出示《辞海》中的条目“荔枝”参考答案。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成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经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点拨]《辞海》的“荔枝”条目,它的文字平实,多用科学术语;而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兼用文艺性笔调。
2.课文说明荔枝的外壳,用了哪几种方法?
一是比较,如荔枝壳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红缯来比喻荔枝壳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学术语相结合,使读者容易明了,如说“龟裂片”“好像龟甲”,说“片峰”“有的尖锐如刺”。
3.第3段到第5段,分别说明荔枝的颜色、形状和划,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写法相同之处,是先写通常情况,再写特殊的情况。比如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红等其他颜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脏形,但也有细长如指和圆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的,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达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这样写就符合实际,给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识。
尽管这三段的布局差不多,但具体的写法却不一样。写颜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说明方法,渲染了绚丽的色彩;写形状,主要是用对植物学的术语(如蒂、果肩、果顶、缝合线等)作通俗的解释来说明的;写大小,主要是通过数字来说明,其中还引用有关的著作为依据,来增强说明的准确性。
4.学习引用的说明方法。
这篇课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间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从作用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增强文学性的,使文章显得生动、有文采、如第3段的“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有的是增强科学性的,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第5段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的数字。请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属于增强文学性的,哪些是属于增强科学性的?
第6段摘引徐燉的诗,那是夸张的描写,引用它是为了增加一些文学情趣,从而使读者产生一些美感。最后—段全引苏轼的诗,主要也是增强文学性,使人由此而展开联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为了使说明更加确切可靠而写的。如白居易的“——日而色变,二日丽香变……”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第11、12段的历史资料和古代著作等;第8段引杜牧全诗.旨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但这是首古代名诗,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个事例,是从反面说明荔枝种植不能超过它生长的北限,但因为写的是具体的故事,还引了一些诗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思考:5.用数字说明事物,有时比文字介绍更有说服力。运用数字,必须力求准确。看看下边两段文字中,哪些是确定的数字,哪些是估计的数字?它们对说明事物起了什么作用?其中第二段如果改成文字说明,表达效果将会如何?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手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
(1)学生讨论、交流,体会确数,估计数的使用效果。
(2)教师点拨:“一年开花两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