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小题,约9640字。

  淮南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否则不给分;收卷时,只收答题卷,不收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文化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龙究竟长的什么样呢?谁也没有见过。其实,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图腾。在甲骨文里,龙字有几十种写法。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后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关于龙的传说,越来越丰富。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是单一形态,有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上下几千年,一以贯之。其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标准龙,并不存在固定形态和模式的龙。今天人们常见的龙,多半是宋元明清时代的龙,这种龙是在上下几千年间演变形成的,既不是龙的原初形态,更不是龙的惟一形态。发展变化才是龙的本性。
  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北京大学的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认为,按其来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起源期,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炎黄时代,存在着十来种原龙形态,是古代民族融合的象征,成为中国原始国家起源的文化标志。第二阶段,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雏形期,大体相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这时期的夔龙“头上有角,身体能飞”,作为龙的雏形已成,并成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文化象征。第三阶段,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前后的中华文明定型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这一时代龙走向基本定型的飞龙形态,并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央集权国家的文化象征。第四阶段,公元1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转型期,大体相当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宋时代,这一时代龙向着二元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一方面龙更多地成为国家意识的皇权的象征,另一方面在民间社会心理中龙成为与农业农民休戚相关的水神象征。
  如果说近现代是第五个阶段的话,那么今天的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象征。陈富成先生认为,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蛇龙──夔龙──应龙──苍龙──黄龙。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理想。
  1.下列关于文化的相关特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文化决定的,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文化创造了人类。
  B.所有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
  C.文化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对立统一,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会相对稳定,但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
  D.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史,文化创造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史,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创造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
  2.下面说法与原文信息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帝遣通往陇西检覆群牧,得隐藏马二万余匹。文帝盛怒,将斩太仆卿慕容悉达及诸监官千五百人,通谏曰:“人命至重,死不再生,陛下至仁至圣,子育群下,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愚臣狂狷,辄以死请。”帝寤,曰:“朕之不明,以至于是。感卿此意,良用恻然。今从所请,以旌谏诤。”悉达等竟以减死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