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12210字。
商丘市一高2011-12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xingxing2242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喜鹊文化探源
①喜鹊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美丽的传说“牛郎织女七夕天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一幅“喜鹊登梅”图更是盛行于黄河两岸、大江南北。
③在中国,喜鹊是一种吉祥鸟,是喜庆、吉祥、幸福、好运的象征。各地民间的风俗习惯、绘画、对联、剪纸、小说、散文、诗词以及歌曲、影视、戏曲等方面都有喜鹊文化的一席之地。
④自遥远的古代起,华夏民族与喜鹊的关系就超越了一般性相处与观赏的层次,跃升到了文化境界。喜鹊文化延续到今天,几乎深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喜鹊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尽管作为一种文化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根本都是人类将喜鹊赋以喜庆、吉祥、好运的涵义,并崇尚喜鹊,将心中美好的愿望和情感寄托于喜鹊。喜鹊文化正好迎合了人类自古以来凡事讲究吉利、好运的心理特点。尤其是华夏民族很早以来就讲究喜庆、吉祥、好运,这也是喜鹊文化在中国十分盛行的原因。
⑥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很早以来就有喜鹊文化的传说和记载。那么,喜鹊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⑦关于喜鹊文化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撰于春秋时期的《禽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喜鹊)仰鸣则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而撰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小雅•大东》中提到了“牵牛”、“织女”。其原文是:“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胶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雏型,也是关于牛郎织女的最早文字记载。而在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中,喜鹊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喜鹊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至于秦汉以来,喜鹊文化就已经十分盛行了。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喜鹊文化的诗词、对联、散文、绘画、小说、故事、戏曲等作品,并流传于世。至今,民间还盛行着具有喜鹊文化特征的节日——七夕节。据此,世人皆认为喜鹊文化起源于我国的春秋时期。
⑧然而,一件古老的彩陶罐中的图案似乎也能说明喜鹊文化的起源。这件彩陶罐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与“柳湾文化”属于同一类型。在这件红色彩陶罐的颈部绘有四只对称的黑色喜鹊图案。该图案线条清晰,虽属简笔画,但充分表现出了喜鹊的神韵。与近现代陶器、瓷器及漆器等器具上的喜鹊图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不禁使人联想到所表现意义的一致性。
⑨很早以来,中国人凡事讲究喜庆、吉利和好运,所以崇尚喜鹊,并将喜鹊的图案绘制到各种家具、用具等上以表示喜瑞、吉利和好运。而对于原始先民们而言,一件陶罐可能就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珍贵的器具。在如此珍贵的器具上绘制喜鹊图案,说明喜鹊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喜鹊文化成为重要的原始文化之一。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喜鹊文化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中,喜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致使这个故事成为喜鹊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
B.因为秦汉以来喜鹊文化十分盛行,留下了许多关于喜鹊文化的诗词、对联、散文、绘画、小说、故事、戏曲等作品,再加上七夕节,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喜鹊文化起源于我国的春秋时期。
C.喜鹊文化中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禽经》中。
D.一件陶罐可能是原始先民们人生中最重要、最珍贵的器具。在这样的器具上绘制喜鹊图案,说明喜鹊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原始文化之一。
2.下列关于原文第四、五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遥远的古代,华夏民族与喜鹊的关系跃升到了文化境界,今天又得到拓展。
B.今天,喜鹊文化几乎深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喜鹊文化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D.喜鹊文化在中国十分盛行的原因是华夏民族很早以来就讲究喜庆、吉祥、好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鹊文化历史久远,早已成为重要的原始文化之一。延续到今天,跃升到了文化境界,成为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的一件彩陶罐,其颈上绘有喜鹊图案,与“柳湾文化”属于同一类,说明喜鹊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青海高原。
C.人们赋以喜鹊喜庆、吉祥、好运的涵义,这也是人们将心中美好的愿望和情感寄托于喜鹊。
D.喜鹊是中国的一种吉祥鸟,是喜庆、吉祥、幸福、好运的象征,很多民间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喜鹊文化的一席之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勣,字懋功,本姓徐氏,客卫南。家富,积粟常数千钟。与其父盖皆喜施贷,所周给无亲疏之间。隋大业末,韦城翟让为盗,勣年十七,往从之。说曰:“公乡壤不宜自剽残,宋、郑商旅之会,舟舰相属,往邀取之,可以自资。”让然之,劫公私船取财,繇是兵大振。勣与浚仪王伯当共说让,推密为主。以奇计破王世充,密署勣右武候大将军、东海郡公。当是时,河南、山东大水,隋帝令饥人就食黎阳仓,吏不时发,死者日数万。勣说密曰:“天下之乱本于饥,今若取黎阳粟以募兵,大事济矣。”密以麾下兵五千付勣,与郝孝德等济河,袭黎阳,守之。开仓纵食,旬日,胜兵至二十万。宇文化及拥兵北上,密使勣守仓,化及攻之,勣为地道出斗,化及败,引去。俄为窦建德所陷,质其父,使复守黎阳。三年来归。从秦王伐东都,战有功。东略地至虎牢,降郑州司兵沈悦。平建德,俘世充,乃振旅还,秦王为上将,勣为下将。
赵郡王孝恭讨辅公祏,遣勣以步卒一万度淮,拔寿阳,攻江西贼壁,冯惠亮、陈正通相次溃,公祏平。
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贞观三年,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出云中,与突厥战,走之。引兵与李靖合,因曰:“颉利若度碛,保于九姓,果不可得,我若约赍薄之,不战缚虏矣。”靖大喜,以与己合,于是意决。靖率众夜发,勣勒兵从之。颉利欲走碛,勣前屯碛口,不得度,由是酋长率部落五万降于勣。帝尝曰:“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