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小题,约6450字。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2010级(高二)第二学段考试
  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基础知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A.玉簟(diàn)  踯躅(zhú) 怆然(chàng)暴霜露(pù)
  B.偃仰(yǎn)嫔妃(bīn)怵然(shù )一叶扁舟(piān)
  C.修葺(qì) 荠麦(jì) 剽掠(piāo)鼎铛玉石(chēng)
  D.肯綮(qìng) 渌水(lǜ)霰雪(sàn) 沽名钓誉(gū)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考越考越细,为迎合高考,一部分教师也越教越碎,其后果是肢解一篇完整的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B.小李大学毕业后来到我们厂,抱着新硎初试的设想,准备大干一场。现实却给了他一系列的教训,他在教训中逐渐成熟起来。
  C.记者坦言:“内地政府越来越透明,很多场合下,官员应对记者游刃有余,不抗拒。”
  D.从《小山回家》开始,那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在我看来,贾樟柯更像一个时代的摄影师,每次都精心地选择视角,拍出他认为最值得关注的局部。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项是()
  A.青冥(天空)浩荡不见底目眇眇(向远看的样子)
  B.吴楚东南坼(干裂)两朝开济(开创,扶助)
  C.鸟何萃(聚集)兮萍中御宇(统治天下)多年求不得
  D.只是朱颜改(红颜,少女代称,此处指南唐旧日宫女)春花秋月何时了(了:终止)
  4.对下列加点字从用法上分类正确的是()
  ①云青青兮欲雨②逸豫可以亡身③而刀刃者无厚
  ④辇来于秦⑤函梁君臣之首⑥朝歌夜弦
  ⑦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⑧先大母婢也,乳二世⑨栗深林兮惊层颠
  A.①/②⑨/③④⑥/⑤⑦⑧B.①⑤⑧/②⑦⑨/③/④⑥
  C.①⑦⑧/②/③⑤/④⑥⑨D.①⑧/④⑦⑨/③/②⑤⑥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每至于族B.可谓智力孤危
  C.刺客不行,良将犹在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6.下列各句在句式特点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A.戍卒叫,函谷举B.秦人不暇自哀
  C.苟以天下之大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技盖至此乎B. 而母立于兹
  C.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D. 鼓瑟希,铿尔
  8.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吾与点也
  ③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④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9.下列对(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令人感悟。
  B.三、四句是说人生的命运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表面上,这是让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辛酸与愤慨。
  C.五、六句是说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再也不去歌唱《行路难》来抒发心中的感慨。
  D.七、八句是说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言又止,不再多说什么。结尾两句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10.结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名诗,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C.“卷不去”“拂还来”的不只是月光,更有化不开遣不散的相思之愁。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不动声色地将典故化到春天滨江景物之中,用典笔法可谓了无痕迹。
  11.下列对杜甫《登岳阳楼》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是对句,写诗人过去只是听说过洞庭水的美景,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岳阳楼,这里一今一昔之间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比喜悦之情。
  B.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
  C.颈联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叶孤舟。
  D.尾联诗人由身世之悲转向国家之忧,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1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D.楼阁新成花欲语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3--16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地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3.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14.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2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异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作诗的原因了。
  16.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是说明小院和诗一样,都会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想像。
  B.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会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C.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积淀有密切关系。
  D.一个人的艺术素养,影响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瓶庵小传
  魏禧
  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尝僦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