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710字。

  2012年文言文模拟题库
  一、(2011•广东罗定中学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才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大宗寻召入幕府。
  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禽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或请籍铣将拒战死者赀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以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优诏劳勉。太宗嗣位,拜兵部尚书。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      诣:前往         B.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舍:释放
  C.直趋恶阳岭以逼之           趋:走,快走     D.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候:等候
  1.D.【解析】候:侦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            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B.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            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
  C.若乘水涨之势                    非计之善
  D.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      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
  2.A.【解析】A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等。B项“而”,一作承接(有说为修饰,作状语),不译;一作转折,译为“反而”“却”。C项“之”,都是助词,一作“的”,一作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将”,一为副词,一为名词。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②“兵贵神速……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禽也。” 
  ③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     ④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 
  ⑤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⑥进击定襄,破之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C.【解析】①表其志向。  ③表现他的政策观念。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靖从小就有文才武略和远大志向。他看出李渊有经营天下的志向,就给自己戴上枷锁,将到朝廷报告重大事变。李渊抓住他,要杀他,他用豪言壮语解脱了自己。
  B.萧铣占据荆州称帝,高祖命李靖平定。李靖挥师打败萧铣将领文士弘带的几万精兵,后来占据了江陵城,军队纪律严明,没有四下掳掠的现象。
  C.平定萧铣之后,李靖又过岭南,由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招抚策略,使岭南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百姓归入唐朝版图。
  D.太宗准备对突厥用兵,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李靖率领骁骑三千,出敌不意,插到恶阳岭,使敌人十分惊慌,最后克复定襄,威震北狄,足与当年渭水之战相媲美。
  4•D.【解析】“足与当年渭水之战相媲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