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教学论文:

      创新型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能力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晏祥平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创新型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能力

  教学是一门充满艰辛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我们能清楚而直观地感受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少听学生说语文课听不懂,但又很少听老师说语文课容易教,而近年在越来越猛烈的教改浪潮中,语文又常常是受冲击最猛,最易“引火烧身”的学科。曾几何时,报刊等媒体一齐对语文课“口诛笔伐”,汇集成一个声音就是:传统语文教法该改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即便面临尴尬饱受困惑,也必须冷静地接受一个现实:我们需要挑战传统,我们需要创新。而今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提高,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强调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高度来认识。并提出,推行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的关键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成功的教育靠教师,这更是不争的事实。而语文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要动态地呈现知识,发散地引导思维,不懈地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毅力,这就给现今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来。就语文学科而言,我认为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一、构建创新性的心理氛围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自觉地构建创新性的心理氛围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的表现和发展要求相应的环境。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许多研究都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有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灵感。相反,人在苦闷、压抑、紧张、厌烦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造。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把传授文化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工作,尽可能让学生接受较多的已有的知识,如作家作品常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地灌输,只注重传授知识而不管学生情绪和他们的心理感应。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是老师是否把范文讲透,重点是否突出;衡量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标准也常常偏重于个人的朗读、板书等能力。于是乎课堂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激情满怀滔滔不绝地讲解分析,而底下学生应者寥寥,没精打采。这是造成一部分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忽视教学中心理效应,教师的教学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语文学科文学性形象性等特点,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高雅的志趣,尽量创造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能够驾驭情感,平和心态,充满爱心和激情,善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把握学生心灵脉搏和引导学生心理活动,具有较高的情商。具备了这种构建创新性的心理氛围的能力,就会使学生在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勃发创造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