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8090字。

  南靖二中2011—2012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年语文试卷
  命题人:刘翃 审核:备课组
  (本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9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9分)
  ⑴.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                 。
  (屈原《湘夫人》)
  ⑵.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                 ?
  (屈原《湘夫人》)
  ⑶.                       ,举杯断绝歌路难。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⑷.心非本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⑸.时不可兮骤得,                          。     (屈原《湘夫人》)
  ⑹.                  ,                  ,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二 古文阅读(31分)
  (一) 语段阅读(12分)
  I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题。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对这首诗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B.“映阶”,映照着台阶。“好音”,爱好音乐。
  C.“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多次登门拜访的事。“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
  D.“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前一句是自问,后一句是自答。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写的表达方式。
  B.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C.叙事兼抒情,情真意切,很有感人的力量,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和他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D.是一首记游兼咏史的佳作,但思想较消极,表现出一种因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欲出世隐居的悲观情调。
  II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4~5题。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下列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诗题中的“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意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能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的诗风相近。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智除奸佞
  杨文襄,与内臣①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②事。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③,一言内变事,嘱永曰:“公班师入京见上,先进宁夏疏,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乃进内变疏。”永曰:“即不济,奈何?”公曰:“他人言,济不济未可知,公言必济。顾公言时,须有端绪④,万一不信公,公可顿首请上即时召瑾,没其兵器,劝上登城验之:‘若无反状,杀奴喂狗’。又顿首哭泣,上必大怒瑾。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吕强、张承业,与公千载三人耳。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永勃然作曰:“老奴何惜余年报主乎?”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
  瑾初缚时,得旨降南京奉御,瑾上白帖,乞一二敝衣盖体,上怜之,令与故衣百件。永惧,谋之内阁⑤,令科道⑥劾瑾,劾中多波及阿瑾诸臣。永持疏至左顺门,谓诸言官曰:“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今罪止瑾一人,勿动摇人情也!可领此疏去,急易疏进。”此疏入,瑾遂正法,止连及文臣张綵一人、武臣杨玉等六人而已。
  除瑾除彬,多借张永之力。若全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