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清城区职业中学 徐婉莹
摘要:本论文从过去的教学形式的弊端中从语文教学来阐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并就此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触情感于课堂中,以及以学生主动为中心,兼合师生的互动。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真正发挥其效用。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进入21世纪,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关键问题。高考恢复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试教育制度一方面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在另一方面却由于“教师中心论”导致了课堂教学的公式化和应试的题海战术。使课堂教学违背了学习的心理,降低了学习效率,出现了老师愁教,学生愁学的,甚至厌学的现象。在语言课堂上,经常演出着老师手舞足蹈,学生昏昏欲睡的剧目。学生们反映:“我们的语文课上得太没有味道了。”“上语文课简直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数理化。”“上语文课太无聊了,都不知道要做什么,睡不能睡,听又没劲。”“一上语文课,我的精神就开始涣散了,渐渐地瞌睡虫就来了。”……大部分都是对语文课充满抵制情绪的。语文,是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为什么却失去了上课的意义呢?
从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劲”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语言含量丰富,知识面广阔,怎么会没“劲”呢?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回到语文课堂这本身上来。“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迫在眉捷。
一、 学习兴趣的意义
“学生中心论”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生应是教学的受益者和最终目的。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同样要坚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优化教学。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爱因斯坦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习成绩不良行为更为可怕。
语文学习兴趣是推动语言学习的强大动力,对语文学习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兴趣可以使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语文。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就必然要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语文学习上来,而置其他于不顾。其次,兴趣可以使人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取得好的成绩。有了学习兴趣,就要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要以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如路温舒的“蒲叶书”,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在车胤“囊萤”,苏秦“刺股”等等。再次,兴趣可以把艰苦的学习变成快乐的享受,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据说,有家杂志社介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说他“终日计算,沉思苦想”,扬振宁看了之后,对“苦”字很不赞同。他说:“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外界的压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物理学研究没有苦的观念。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它对你的吸引力是不可抗的。”这就是兴趣的作用。
因此,要想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的语文,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大家都轻轻松松地上语文课。
二、 发学习兴趣的方法
在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去培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学情感于课堂中,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可见,情感对兴趣的诱发是有很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