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00字。

  教     案
  题    目:       《故都的秋》                          
  院    别: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07级2班                    
  姓    名:        冉永婷                      
  学    号:         20070140016                     
  年        月       日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目标: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并掌握一定的散文鉴赏方法。
  能力培养目标: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情感培养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教学重点】以情显景;体会作者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融入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导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对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特点的比较,及对作者描写的北国之秋五种景象的前三种进行分析和欣赏。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抒情散文,那就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二、 进行新课
  (一)作者介绍: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为革命烈士。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则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表现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悒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作品介绍《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二)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 ,从杭州赶到北平,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1934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三)解题:“故都的秋” 中“故”字饱藏着作者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故都”表明描写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文章将自然的故都之秋和作者的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使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样就决定了文章的基调不会显得激昂,高亢,而是深沉,悲凉的。
  (四)正文赏析
  1~2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1、作者特别喜欢北国的秋,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南国之秋又有什么特点?作者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对比的手法,目的在于说明南国之秋的色、味,意境与姿态,使作者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反衬出北国之秋的美好。意在说明使作者看得饱,尝得透,玩赏得十足的是北国的秋味即“清 静 悲凉”。
  3、对“清”“静”“悲凉”的理解。这里作者融入了主观的情感,悲凉不仅是作者故都的赏景心态,更是作者整个的人生感受。联系当时的环境,来感受作者的心境。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经过积累和沉淀的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情感贯串全文。(学生对“清”“静”“悲凉”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