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许多年的“应试教育”迫使教师注重培养优秀生,设法提高中等生,而忽视困难生,甚至放弃困难生。在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老师们应当更新观念,重视困难生、爱护困难生、研究困难生,其中“掌握困难生的心理障碍,发现其规律,从而不失时机地采取防治措施”是转化困难生的一条途径,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和根本<br>
一、困难生的心理障碍<br>
造成困难生的因素是各方面,但最普遍的原因还是心理障碍问题。<br>
(一)意志障碍:<br>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发展过程,而且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即意知过程。在教学中发现的困难生,往往不是由于智力低,而是意志力薄弱,其具体表现为:<br>
1.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他们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和家长,注意力不易集中,社会、家庭等外界一些微小的刺激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干扰,使之大大地减慢完成学习的速度和增加错误的数量。<br>
2.缺乏学习的坚韧性。困难生中的多数人,对问题不愿做较长时间的艰苦钻研,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一旦遇到题目做错了,不会主动去寻找致错原因,因此常重犯某些错误。<br>
3.缺乏学习的兴趣。兴趣是相当活跃的成分和激素。然而,困难生的心情多数处在厌烦、焦燥的抑制状态,一旦听或看不懂,就觉得无味,进而丧失兴趣,继而在思想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最终成为学习的失败者。<br>
(二)情感障碍<br>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如愉快、憎恶、热爱、仇恨等。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在教育中,恰有许多与困难生需要相抵触的情况,从而造成了困难生的情感障碍。<br>
1.教师或家长对困难生期望值过高。如果老师或家长要求他们和尖子生一样,在相同时间内接受同样多的东西,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往往是他们无法全部接受的,心理负担过重,抵触情绪萌生。<br>
2.教师教育不得法,忽视个性的差异枯燥和权威式的讲解只会带来被动以至消极的态度和体验。有的老师教学中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只重视多教给学生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更不注意关心困难生实际心理需要,从而造成困难生的情感障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