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创造性写作
重庆外国语学校 廖雪寒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何为创造?创造指人在自己思维和实践过程中,只要能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价值即便是个人价值的成果的活动。它侧重于“首创”,侧重于一个具体的成果。
语文学科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更是创造的基础工具。而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其关系十分密切。将二者结合学习更有助于我们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创造潜能的尽可能发挥。
一、 从阅读和写作的结合途径谈二者的创造学习。
创造性阅读是相对于接受性阅读(接受知识思想)而言的,创造性写作是相对于基本功检测写作而言的。接受性阅读帮助我们提高基本功检测写作水平,创造性阅读则直接提高我们创造性写作的能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其转化也是依据一定途径来实现的。
1、模仿。模仿联系着阅读和写作,是实现接受性阅读和基本功检测写作向创造性阅读和创造性写作的转化关键。阅读提供范例,在阅读中感受怎么写、写什么,在写作中即为我写这些,我要这么写。模仿可具体分为仿写、改写、综合借鉴、读后感等,模仿的对象可以是字词的使用,篇章的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剪裁、表达技巧的使用直至意境的酿造等。没有模仿很难进入创造,模仿是创造的必由之路,是创造的基础。但模仿只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
2、再造与创造的结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想象力的发展趋势是由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以他人对事物的描述为依据,以回忆有关的事物表象为材料,经过加工改造想象出自己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有关事物的表象,这形象不是自己创造而只是复制和再现。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将《西游记》改编成电视剧本再摄制出来,改编和摄制皆是再造过程。而《后西游记》则完全是脱离描述, 自己独立创造出来,是创造想象。再造与创造紧密联系,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二、从阅读和写作的共同因素谈二者的创造学习
1、二者都是以文字符号为对象的特殊认识活动。语文能力实质是高层次的言语操作能力。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互逆的言语操作活动。阅读是将感知的外部文字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的内部文字符号的理解活动,写作是将头脑中的内部文字符号转化为外部文字符号的表达活动。多阅读多写作会促使这些活动的频繁转化,逐渐提高对文字符号的操作能力,这种操作能力越强就越具备语文学习的创造力。
实际操作中这种能力主要体现为语感,即对文字符号直接感受判断的能力。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二人初次相见时一“惊”一“笑”,凭语感,这两字含义颇丰。果然,一寄人篱下聪颖谨慎一恃宠放纵的人物形象相栩栩如生。再将此能力用于《药》一文中三人物对“钱”的动作分析而触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时,则此能力更上台阶。华大妈“掏”了半天(藏得紧又找得急的情态),华老栓“慌忙摸出洋钱”(为了“药”唯恐取钱不尽交钱不速的神态),刽子手则“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贪婪攫取的心态),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在这几个动作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这样凭语感而感受,对文字符号的操纵能力则有更深体会。用于写作实际,尝试选择字词准确表达适时情景和塑造人物形象,写作便又转化为创造性写作了。
2、 阅读和写作均是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达技巧的认识和使用活动。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后用于阅读中去再认识,体会其用法,然后再指导写作,这是对我们中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要求。这一活动过程要有所创造则必须将谋篇布局和表达技巧的操纵能力与表达的最佳效果,创造的最佳意境紧密联系起来,明确为什么“这样”,怎样才能“如此”,“如此这样”为什么最好。如复习《药》一文,在对文章的结尾于情节和主题的作用分析中,可引入《项链》和《阿Q正传》 (课文),从而思考小说结尾对情节特别是主题的重要作用,不管思考结果如何,只要于我们的写作有指导价值即可。如学生写作《绿叶长出之前》一文,写“我”与父亲的故事:父亲艰难供我上学,最后积劳成疾卧病在床,而我无以回报,只献上一幅获全国一等奖的画——《绿叶长出之前》,画面上只有一枯老树桩,而树桩项上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