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05高考作文高分全攻略
审题
[高分要领]
“万事开头难”.作文也是第一步难迈。作文的审题,既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如果不慎,就会全盘皆输。近几年盛行的话题作文,命题者为了避免宿构、抄袭成文的可能,在内容上加大了限制。这样,就给学生审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再加上以前少限制的话题作文,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势:作文只要粘上话题的边就不算审离了题。因此,审题的意识相对淡薄了。事实上,话题作文的审题和把握好话题限制至关重要。那么, 如何才能审准题呢?
一. 认清话题作文的几种类型
“提示性材料+话题+写作要求”,是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过去人们在谈到话题作文时,似乎过多地关注了“提示性材料”和话题作文所特有的“写作要求”;而往往忽略或淡化了“话题”本身的性质类型。其实,话题作文中的“话题”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适当予以关注,会使我们对话题作文的审题更加准确。从高考试题以及各地的模拟练习来看,“话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谈这些话题对我们写作的启示。
1。观点型话题
把从提示性材料中引申出来的一个结论,或是命题人理解材料时所得到的一点见解,用来拟制为话题作文的“话题”,那么我们就称之为“观点型话题”或者是“线性话题”。如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就是要求以“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就是很典型的观点式话题。这类“话题”的审题是比较宽泛的,只要比照一下自己的选材和所写内容是否吻合话题的观点即可,不能违背、不可偏离。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提示性材料所揭示的一个道理、蕴涵的一个观点,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进行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沿着“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条线向前延伸,不能偏离航向。写记叙文,要能够反映这个中心;写议论文,要能够论证这个中心。遵循观点、线性前伸,是“观点型话题”写作时必须花工夫思考的问题。
2.关系型话题
有些话题的提示性文字中涉及到两种乃至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那么命题人在拟制“话题”时就可以将这两种事物、对象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话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型“话题”。对于这类话题,我们在审题时需要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出来,不可偏废,否则就有可能偏题。例如:
不钓大鱼的钓客
  “享受你的生活,不要与别人比较。”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钓了非常多的鱼,但每钓上一条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大的鱼,他都丢回河里。
  其他的钓客不解地问:“别人都希望钓大鱼,为什么只有你将大鱼丢回河里呢?”这人轻松地回答:“因为我家的锅子只有尺这么大,太大的鱼装不下”。
请以“鱼与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提示性材料涉及到的“鱼”是具体的、实在的,但我们审题时却必须对它进行转化和引申。很显然,这里应该比喻为“物质生活”、“生活享受”或是所要完成的任务等等,而“欲”就是人对这种生活或是任务的欲望。因此,“鱼与欲”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欲望和享受之间的关系;再联系材料可以看出,“鱼与欲”这两者间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不可或缺,那就是自身的“承受能力”,因为承受能力制约着“鱼”和“欲”,超出了自身承受能力的“欲”是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因此,我们不妨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来诠释这一话题: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情。
3。范围型话题
话题既没有表明什么观点,也不提供几个事物或现象的比较,而只是圈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至于写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完全可以因人而异,自由度很大,这类话题其实也就是“范围型话题”,如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范围型话题”等于为我们的写作画上了一个无形的圈,使我们所有的创造性的活动都只能够局限于这一个特定的圈内,不可超越。根据这一要求,对照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所写的内容只要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特定的范围之内,都是符合要求的,都是切题的;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内容必须要去谈“记忆移植”方面的。至于具体的写法和角度完全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你可以从正面去肯定“记忆移植”的积极意义,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一下“记忆移植”之后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留给我们的思维空间很大。
4.对比型话题
有时话题作文的提示性材料中会涉及到两种相互矛盾或是对立的现象或态度,命题人就有可能将此作为作文的话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比型话题”。如2002年北京、安徽春招试卷中的作文:
一个海员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中的“出发”、“到达”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在审视“对比型话题”时,我们不能像以往写议论文那样,肯定其中的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也无须两者兼顾,完全可以只涉及其中的一个方面。像上面的作文题,无论是“出发”还是‘到达”;都是值得肯定的,也都有理由可以阐释,因为它们都是海员的一种期盼,根本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有些同学对此视而不见,硬是从两者的夹缝中强行拉出一个所谓的观点;这无疑是作茧自缚。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来进行实际的写作。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无论怎样选择,都只能是所给话题中的一部分,不能另立话题,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文体,都必须说出“为什么”。
所以,在话题作文中,“话题”的性质类型和提示性材料、写作的要求一样,都是一个限制条件,对它进行认真的审视,会给我们的写作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因此,对话题本身不能不关注。
二.审清引言的含义
话题作文的话题之前,往往有以材料的形式出现的引言,引言中往往隐含着对作文内容进行限制的信息。如果读懂了他,就可以凭借话题所给的某种信息,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运用自己擅长的文体,书写自己的真心和卓见。作文就不会偏离题意了。例如:200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它的引言是寓言,有着广泛的启发性——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人生渡口”、“风起云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这些都可以引发关于社会、人生的种种联想。而青年人的七个背囊,哪些才是能失能得的呢?仔细研究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金钱、荣誉”等几个背囊,乃人的身外之物 ,“才学、机敏”等可以通过 不断的努力来重新获得。只有“诚信”是做人的最根本的品德,它不能丢弃,一旦丢弃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因此:诚信不可丢!这是引言暗示出的正确的立意,如果反向立意,那就会离题,不符合要求了。
可见,对待话题之前的引言,不能等闲视之,更不能认为它可有可无,或根本没有什么用处,而应该认真读懂它,弄清材料的内容层次及相互关系,不要漏掉一个句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弄清了立意角度,才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三。深刻理解话题的内涵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一个词或短语,故审题时首先要把握其准确的内涵。如2002年作文的话题“心灵的选择”是一个偏正短语,这就要求考生既要扣住“选择”,更要注意修饰语“心灵”,心灵的内涵是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故“心灵的选择”实际是“内心、精神或者思想上的选择”。可是,有的考生却大谈其物质上的选择,谈选择书籍,选择学校,选择朋友等等。再如2001年高考作文是以“诚信”为话题,“诚信”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指诚实,守信用,如果理解成“用人要信任”就偏题了。2000年高考作文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如果理解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即为偏题。

四.审清话题作文的要求
话题作文的要求是直接限制作文内容、体裁等的条件,也就是说,写出来的作文必须符合命题者所提的要求。因此,是否审清楚了话题作文的具体要求是直接关系到作文成败的关键问题。高考作文命题,总有一条或几条具体要求,对这些要求,必须认真对待,一条也不能忽视。否则,很可能文不对题。如2002年作文题中的“解释说明”语,至少从三个方面对作文的写作范围进行了限制:
(1)要写生活中遇到、见到、听到的,不要编造虚幻的、脱离生活实际的;
(2)要写触动心灵的选择,不要写一般的,与“心灵”无关的挑选;
(3)文章要紧抓住“是怎样选择的”和“应该如何选择”这一中心。
又比如1999年“注意”中有“可以大胆想象”,这就要求考生由这个话题说开去,写一篇想象作文。2000年只有“展开想象”,这种“想象”就不能漫无边际了,作文的材料尽管可以想象,但一般要定位于现实,从现实出发。
  2001年和2202年“注意事项”中有没有“想象”二字,故作文题材就不要再选科幻的、脱离现实的了,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总之,要避免审题失误,必须培养我们“仔仔细细读书”的习惯,甚至要对关键词句“咬文嚼字”,走马观花、粗枝大叶,是导致审题失误的主要原因。
[佳作展示]
例文1:
情役(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
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何其悲哀!
  香港电视剧《纵横四海》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位母亲,为了让杀了人的儿子罪名不成立,竟说人是她杀的,宁愿自己背上杀人犯的罪名,也要让罪恶滔天的儿子逍遥法外!这位“糊涂”的母亲自杀前说了一句话“他是我儿子!”哎!人为情役,命为情丧,何其悲哀!
  “他是我儿子”,感情便有所偏重;“他是我儿子”,理智便可少些;“他是我儿子”,便可以心甘情愿为他顶罪;“他是我儿子”,一切的一切会变得理所当然,包括包庇、包括顶罪,这是何等的悲哀和愚蠢!人,常常如此,常都被感情所役使,无从挣脱。
  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俗话说:“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同样,事不及亲,及亲则失。事关及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关乎父母兄弟,对事物的认知便有失偏颇。理智的天平一旦加入情感,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倾斜,常常是感情亲密的那头下沉。有了感情,感情深厚,遇事待人便自觉不自觉地从己出发,从亲出发,被感情所役使,仿佛被蒙上了眼睛,触目所及,尽是黑暗。被感情所役使,心里早已有所偏向。于是,便视听混淆,听到看到的都是己长人短、亲者对非亲者错;于是,便昧着良心,帮亲不帮理;于是,便耳目皆失,清白不分。这是何等的悲哀!心为情役,认知便不分真伪、黑白、是非。
  包拯曾说:“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话极正确,要想心不为情所役,必要做到情理两分。情归情,理归理。亲朋犯了错,内心悲苦,但是不能因为感情的亲厚而作出悖理之事。这世上除了情谊之外,还有法理这把尺子。法理于人,犹如扫帚于地,扫去情在身上的污秽,扫去感情的役使,使得心境清明。《读者》上提及另一位母亲,为了法理,大义灭亲,不肯作伪证,亲自将儿子送进监狱,这是何等的可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