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80个字。

  范进中举
  江苏省盱眙中学刘立江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认识了一个自命清高、好吃懒做、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物孔乙己,作者通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与孔乙己截然不同的戏剧性的变化。下面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作揖(   )  带挈(   )  醺醺(   )  行事(   )  绾着(   )   桑梓(   )
  腆着(   )  簇拥(   )  商酌(   )  兀自(   )  后襟(   )   攥着(   )
  2. 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样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样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33岁时移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到后来甚至常常无米下锅。1754年病逝于扬州。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切使他胸中郁结了忿世嫉俗之情。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3. 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
  4.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